⊙ 王利智
談及越州虞氏的家學淵源,我們繞不開虞世南。虞世南出生于比較動亂的南北朝時期,不過家族顯赫,歷代為官。曾祖父名虞權,于南梁任廷尉卿、永嘉太守。祖父虞檢在南梁時期擔任過始興王咨議。父親虞荔年輕的時候就博覽群書,聰穎好學,以擅長文章著稱。陳文帝在位時任命為太子中庶子,侍候太子讀書。虞荔去世得早,時世南僅三歲,他因過度悲哀而“毀不勝喪”[1]。文帝“知二子皆博學,遣使至其家護視”[2]。雖說年幼,可世南當時已能稱得上“博學”。身為高官子弟,兄弟二人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到頂層教育,“與兄世基同受學于吳顧野王十余年”[3]。顧野王是歷史上著名的文字訓詁學家和史學家,其作品《玉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楷書字典。世南在顧野王門下受學十多年,期間“靜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櫛”[4],相當刻苦勤奮。同時,世南也受教于南朝著名宮體詩人兼文學家徐陵。這些在朝廷內的有賢之士皆博學多才,能得到他們啟蒙教誨的機會是非??少F且幸運的。世南也有幸拜得智永和尚為師,向他學習“二王”書法的真傳,為他將來在書藝上自成一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世南后代也不乏善書之人,“其子虞纂,孫虞郁、虞煥俱能書”[5]。
吳郡陸氏稱得上江南蘇州地區的士族大家,像陸柬之、陸元方等人的名字都為世人所知。這個傳統的士族大家,其家學源遠流長,上可至南朝,下可達唐末。作為初唐四家之一虞世南的外甥,陸柬之“少學舅氏,書多作行字”[6]。晚年嘔心瀝血之作《文賦》,元代趙孟頫在跋中如是寫道:“右唐陸柬之行書《文賦》真跡,唐初善書者稱歐虞褚薛,以書法論之,豈在四子下耶?”人稱“小陸”的陸彥遠“傳父書法以傳張旭”[7]。身為陸彥遠的外甥,“草圣”張旭原本出生門第就不低,加上母親陸氏本就是當時望族,有著深厚的家學傳承。陸氏家族到了第三代及以后,也不乏善書之人。陸柬之之從孫陸景榮就“以博學工書擅名一時”[8],其行楷“既實且美”;陸彥遠的從孫陸曾“行草分篆飛白臨諸家帖無不逼真”[9];陸景榮之曾孫陸峴“能精書學著名當時”[10];其四世孫陸希聲復振家法,精于正書,得擫、押、鉤、格、抵之撥鐙法。祖上陸元方兩任宰相,深受武則天信任;其子陸象先(景初)任玄宗時期宰相。強大的政治優勢對其家學的傳承與發展勢必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會稽徐師道家族也是一個龐大的書法世家,家學淵源亦非常深厚。徐浩的祖父徐師道雖較少留下作品,不過我們能從徐浩《古跡記》當中的一段話得知其祖父亦非常善書:
先祖故益州九隴縣尉贈吏部侍郎師道,臣先考故豫州刺史贈左常侍嶠之,真、行、草皆名冠古今,無與為比。[11]
朱長文在《墨池編》中是這樣評價徐浩父親徐嶠之的,“正書入妙,行書入能,遒媚有楷法”[12]。到了第三代徐浩這里,書法地位進一步得到提升?!缎绿茣ば旌屏袀鳌酚涊d:
四方詔令,多出浩手,遣辭贍速,而書法至精,帝喜之。又參太上皇誥冊,寵絕一時。授兼尚書右丞。[13]
關于徐浩本人的書法,首先應歸功于父親嶠之的教導?!昂聘笉茣?,以法授浩,益工”[14]。徐浩也深得師父張旭的厚愛并得其真傳。徐浩的兄弟及晚輩也都延承徐氏的家學。長兄徐浚,從小便善屬詞,書法也享有聲譽。弟弟徐漪勤學工書、孜孜不倦,所書《車玄福墓志》透露出其深厚的書法功底,用筆勁道、字畫挺拔。徐浚之子徐頊、徐浩長子徐璹、次子徐現、幼子徐珰皆善書,大都以楷書見長。尤其是徐浩長子徐璹,堪稱第四代徐氏家族書法傳承的代表。徐頊之子徐偁、徐現之子徐倚的書法作品,我們都可以從他們為家人書寫的墓志銘上窺出徐氏祖上的書風,有著曾祖父徐嶠之《姚彝碑》的身影。由此我們可見徐氏家族每代書家在書法風格上頗有神似之處,且后代也會融會貫通攝取他人之長做好繼承與發揚。
古人對書法技藝方面的知識一般不輕易向外人傳授,因此家族內部傳授是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種家學傳習方式。由長輩或兄長親自教導,充分發揮家族的資源優勢,且能比較原汁原味地保留本家族的書法家學特色。《宣和書譜》寫道:“自師道至浩蓋三世矣,是亦熟于翰墨之場者也?!盵15]到了徐浩的下一代,浩曾記載:“臣長男璹,臣自教授,幼勤學書,在于真行,頗知筆法,使定古跡,亦勝常人?!盵16]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身為其長子的徐璹在書法和鑒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建樹,讓他成為了既能上承家學又能下啟后代的徐氏接班人。徐浩曾著有《論書》一文。此文所持有的“骨勁氣猛”“肉豐力沉”的觀點影響著子子孫孫。作為教育子孫的家訓,文章循循善誘,提出“初學之際,宜先筋骨”[17],把“藻曜高翔”作為書法實踐創作的最高目標,且告誡后代書法“非一朝一夕所能盡美”,“宜白首次之”[18]。徐氏就是這樣通過一代又一代的父子親傳而使得徐氏家族在唐代書法史上享有極高的地位。
唐代的書法士族之間通常有著緊密的聯系。古代講究門當戶對,家族間互相聯姻,彼此提攜依靠,可謂強強聯手,其家學優勢能得以取長補短,發揚光大,在政治、文化、藝術等領域長期保持領先優勢。盧攜在《臨池妙訣》中記載:“吳郡張旭言:‘自智永禪師過江,楷法隨渡。永禪師乃羲、獻之孫,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傳陸柬之,陸傳子彥遠,彥遠仆之堂舅,以授余。不然,何以知古人之詞云爾?!盵19]。我們可以從張旭遺留下來的楷書《郎官石柱記》中窺見其楷書法度森嚴、端莊嚴謹、雍容閑雅兼而有之,頗有虞書風采。這足可見在書法家學的教育中,家族間世家聯姻傳授的重要性。
外部傳授也能成為家學傳承的重要補充方式。虞世南的早期教育就因朝代更迭的客觀因素而多為家族外部傳授。文學如此,書法亦是如此。《舊唐書》卷七十二云:“虞世南,字伯施。同郡沙門釋智永善學王羲之書,世南師焉,妙得其體,由是聲名藉甚?!盵20]智永是山陰人,虞世南是余姚人,當時山陰和余姚都屬于會稽郡,所以史書稱二人為同郡?!笆滥蠋熝伞币庵赣菔滥锨巴怯滥抢锴髮W書法,這無疑極大地提升了虞氏書法家學的內涵與精髓。之后,“太宗乃以書師世南”[21],褚遂良也是“初師虞世南,晚造羲之正書,尤得媚處”[22]。從學生轉變為老師,世南不僅將虞氏的書法家學發揚光大,與此同時他也極大地豐富了其他家族的書法家學,使得家族的書法傳承得以更好地延續。
通過厘清蘇州、越州兩地三大書法士族的家學淵源,我們不難看出他們之中或多或少地通過長輩、老師的言傳身教領悟到了正統“二王”書藝的經典內涵。尤其是虞氏家族的虞世南,作為王羲之書法的正統繼承人,其正書很大程度上受到王氏的影響,藏筋抱骨,遒美含蓄,繼承多于創新。唐代張懷瓘《書斷》稱:“其書得大令之宏規,含五方之正色……”[23]虞氏所持的書論觀點中有與王羲之相近之處,其在《指意》中有言:“太緩而無筋,太急而無骨。橫毫側管則鈍慢而肉多,豎管直鋒則干枯而露骨。”[24]與王羲之所言“夫書字貴平正安穩。先須用筆,有偃有仰,有欹有側有斜,或小或大,或長或短”[25]均體現出兩氏“中和”的美學思想。虞氏《孔子廟堂碑》便集中反映了其書法創作風采。虞氏筆法恪守王氏晉楷古法,以筋骨見長,少有鮮明的提按和鋒芒。故劉熙載云:“學永興書,第一要識其筋骨勝肉?!盵26]同樣沿襲“二王”書風的還有吳郡陸氏。作為虞世南的外甥,陸柬之少書從其舅,晚習“二王”,其書《文賦》結體中宮緊湊,秉承《蘭亭序》的傳統章法,錯落有致且氣息暢通。會稽徐氏的書法家學自然也離不開“二王”,因為初唐時期的書家們無不受到唐太宗極力推崇王羲之書法的影響而習王成風。因此徐浩的祖父輩取法大王也是順理成章。徐浩秉承家學,我們可以從其早期的作品《陳尚仙墓志》中窺見秀潤之氣,呈現初唐之風采。雖然用筆略顯生澀,不過也不難發現其中許多單字與部首均有取法右軍之書。
除了有沿襲“二王”的魏晉古風之外,我們也可以明顯地從三大家族的代表作品中看出自家書風的面貌特點。最明顯的當屬會稽徐氏。到了徐氏的中后期,其家族的書風多亦隨著盛唐、中唐時期的審美祈尚改變而相迎合?!独顛s墓志》由徐浩自撰自書,與其早期的作品相較,已明顯褪去“二王”的身影而形成了骨豐力健的書法風格,用筆強調提按更顯勁健,整體給人以厚重圓健的美感。作為一個時代書風的開拓者,徐氏的書法上承初唐崇王勁瘦的風氣,下啟盛唐、中唐豐力圓厚的書風,其書法的家學內涵亦合時君所好。如果說會稽徐氏的書法家學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帝王偏好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而呈現出不同的書風特征,那么越州虞氏和吳郡陸氏的書法家學在時代基本接近的情況下各具風貌,就更多地傾向于自家的主觀偏好了。根據虞氏的書法家學淵源,我們不能因為虞氏與唐太宗的志趣相投而只提“二王”和智永。南宋趙孟堅云:“丁道護《啟法寺碑》……妍麗方直,端重楷正……啟法最精,歐、虞之所自出。”[27]可見虞氏汲取了不少隋碑的精髓。與虞氏所不同的,我們能從陸柬之《文賦》箋本的字里行間中看出陸氏更多的是對“二王”倜儻瀟灑書風的繼承,通過長畫,注重動感的營造而呈現出更多的書生氣息。
蘇州、越州地區的書法家們是唐代書法創作隊伍中較為突出的群體,他們大多具有深厚而悠久的家學淵源,彼此融會貫通而又特點鮮明。長期而穩定的家學教育為書法藝術的繁榮奠定了重要的基礎,這些書法士族的家學淵源更是直接影響了唐代書法的發展風格。書法人才輩出、書法家族興旺是唐代蘇州、越州地區非常具有特色的文化藝術現象,它既是南方地區悠久文化傳統作用的結果,也是唐代社會現實作用的結果。
注釋:
[1]宋祁,歐陽修.新唐書225卷[M]:卷一百二列傳第二十七.清乾隆武英殿刻本:934.
[2]宋祁,歐陽修.新唐書225卷[M]:卷一百二列傳第二十七.清乾隆武英殿刻本:934.
[3]宋祁,歐陽修.新唐書225卷[M]:卷一百二列傳第二十七.清乾隆武英殿刻本:934.
[4]宋祁,歐陽修.新唐書225卷[M]:卷一百二列傳第二十七.清乾隆武英殿刻本:934.
[5]景遐東.唐代江南家族詩人群體及其家學淵源[N].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5-7(33).
[6]佚名.宣和書譜20卷[M]:卷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37.
[7]陶宗儀.書史會要9卷[M]:卷五.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43.
[8]陶宗儀.書史會要9卷[M]:卷五.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42.
[9]倪濤.六藝之一錄406卷[M]:卷三百二十六.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4182.
[10]倪濤.六藝之一錄406卷[M]:卷三百二十六.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4182.
[11]張彥遠.法書要錄10卷[M]:卷三.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39.
[12]朱長文.墨池編6卷[M]:卷三.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21.
[13]宋祁,歐陽修.新唐書225卷[M]:卷一百六十列傳第八十五.清乾隆武英殿刻本:1431.
[14]宋祁,歐陽修.新唐書225卷[M]:卷一百六十列傳第八十五.清乾隆武英殿刻本:1432.
[15]佚名.宣和書譜20卷[M]:卷十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81.
[16]張彥遠.法書要錄10卷[M]:卷三.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41.
[17]倪濤.六藝之一錄406卷[M]:卷二百七十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3502.
[18]倪濤.六藝之一錄406卷[M]:卷二百七十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3503.
[19]倪濤.六藝之一錄406卷[M]:卷二百七十六.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3552.
[20]劉昫.舊唐書200卷[M]:卷七十二列傳第二十二.清乾隆武英殿刻本:1272.
[21]佚名.宣和書譜20卷[M]:卷一.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
[22]陶宗儀.書史會要9卷[M]:卷五.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40.
[23]張懷瓘.書斷3卷[M]:卷中.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23.
[24]陳思.書苑菁華20卷[M]:卷一.宋刻本:8.
[25]孫岳頒.佩文齋書畫譜100卷[M]:卷五:論書五.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12.
[26]劉熙載.藝概6卷[M]:卷五.清同治刻古桐書屋六種本:80.
[27]孫岳頒.佩文齋書畫譜100卷[M]:卷七:論書七.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