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霞
(曲靖市第三人民醫院 云南 曲靖 655000)
精神分裂癥、抑郁癥常發生于青壯年中,可亞急性也可緩慢起病,目前其發病原因還尚未明確,臨床表現因人而異,有部分患者會出現失眠或行為、情感等多方面障礙以及活動不協調,待精神狀態有所改善后睡眠就會明顯好轉[1]。因為需要長時間藥物治療可能對患者和其家庭帶來困擾,因此怎樣才能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者快速康復成為熱門話題。有實驗表明[2],在給予藥物治療的同時,給予患者有效的心理治療,能夠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人格狀態。患者在發病后,其心境和活動水平會出現急劇變化,部分患者會出現心境高漲和精力充沛的狀況,但患者在某些狀況下也會出現心境低落和精力減退的狀況[2]。這種完全矛盾的心理情感變化會直接導致患者的生活質量下降,嚴重時甚至可能威脅其他人群。因此精神病患者在治療期間,如果僅僅將治療方案放置于患者的情緒改變上,則難以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在治療時需要改變患者人格,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避免病癥發生復發,提高患者的終身治愈率[3]。本次研究收集本院接治的所有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資料,并將2017 年4 月至2019 年3 月間的80 例患者納入本次實驗,探究精神分裂癥與抑郁癥康復期患者在接受心理治療后前后的人格變化狀況,分析患者的治療效果,現歸納如下。
表1 兩組患者人格變化評分對比(分,±s)
組別 例數 抑郁 精神病態 神經衰弱 精神分裂 社會內向分裂治療前 40 52.06±14.16 59.11±13.21 58.14±13.85 58.14±12.32 53.25±11.36分裂治療后 40 42.94±13.25 40.24±13.36 41.67±14.23 40.96±13.54 39.36±9.85 t 2.9743 6.3521 5.2456 5.9354 5.8426 P 0.0039 0.0000 0.0000 0.0000 0.0000抑郁治療前 40 59.65±10.65 54.24±9.52 52.64±10.95 51.62±9.14 52.63±9.85抑郁治療后 40 31.58±9.25 32.14±8.41 35.14±11.36 36.28±9.17 38.67±8.95 t 5.3949 11.0033 7.0147 7.4934 6.6340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本次研究實驗時間段為2017 年4 月至2019 年3 月,在該時間段內對我院數據庫進行調查分析,錄入其中80 例精神分裂癥和抑郁癥患者的個體資料開展研究,兩種癥狀患者均為40 例。其中實驗組含有22 例女性患者(55.00%),其余18 例均為男性患者(45.00%),年齡在20 ~75 歲之間,平均年齡(46.7±3.1)歲,對照組組含有19 例女性患者(47.50%),其余21 例均為男性患者(52.50%),年齡在23 ~74 歲之間,平均年齡(47.2±3.5)歲。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在開展本次實驗時,符合精神分裂癥以及抑郁癥臨床診斷標準;患者在接受體檢時,患者不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或器質性疾病,機體功能完善;患者選擇常規治療方案進行處理。
排除標準:無法進行后續隨訪以及后續依從調查的患者;排除治療時存在相關禁忌患者;排除在三個月內接受過相關治療或存在精神障礙患者。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在入院時均不患有其他全身性疾病或相關器質性疾病,可耐受本次實驗中各項操作以及后續隨訪,詢問患者相關病史以及基本資料后,確認患者可配合本次實驗開展,兩組患者除年齡外,其他一般資料未見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抑郁癥以及精神分裂癥患者在治療時均選擇原抗精神病藥物進行配合治療,所有患者在精神病藥物的基礎上應用心理行為治療方案患者的前期用藥劑量保持不變。
本次研究所應用的心理行為治療方式選擇改良森田療法為主,同時對患者進行認知心理治療和集體心理治療方式。本次研究中省略患者臥床期、輕作業和重作業期,患者在治療時直接進入社會實驗期進行治療。將森田療法中的森田用于選擇中國式名言、諺語以及寓言故事等進行替換,使患者在治療時能夠獲得更好的接受性,以便于啟發患者,改善患者對于森田療法的領悟度,避免由于文化差異而導致療效低下的狀況。
同時患者在治療時給予集體治療方案,也就是選擇心理劇治療和集體行為治療方式,將所有患者納入到同一集體中進行合理情緒調配,使患者在開展社會實踐時改變自身行為,而治療過程中集體成員可以在內部探討關于自己相關的問題,觀察并分析他人與自己行為心理上產生的反應,最大程度的改善自身的行為狀態,以達到優化的群體治療方案效果。
本次研究中實驗數據選擇SPSS22.0 For windows 統計軟件進行收集校正。本次研究統計操作由同組檢驗人員開展,計量資料(年齡、評分值)選擇t值進行檢驗,計數資料(治愈率、有效率、滿意度)選擇χ2值進行檢驗,以P<0.05 作為數據差異界限,說明統計學差異存在。
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人格特征均有一定的變化,而抑郁癥患者在接受心理治療后,其抑郁癥量表評分改善最為明顯,精神分裂癥患者在治療后,精神病態、精神衰弱評分改善最為明顯,兩組患者治療后,社會內向量表評分顯著改善,各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較為常見的重型精神疾病,該疾病的主要發病群體為青壯年,該疾病病程遷延,較為反復。抑郁癥也稱抑郁障礙,其主要的臨床表現為患者的情緒長時間保持低落。有效的探討這兩種疾病的治療方法是極為必要的。
現代臨床研究中發現社會人群在社會環境中生存,其年齡的增長和社會閱歷的增加會導致人生主要矛盾集中于繁殖和停滯之間,并且社會研究中發現,現代人群的年齡越大則矛盾越趨于集中[4]。抑郁癥患者由于自身思維功能已經出現一定的障礙,存在自我否定和消極情緒,并且軀體不適感與患者自身情緒有密切的關系,患者的焦慮感也會與日俱增,這就導致患者抑郁癥后更為明顯。而躁狂癥的發病因素與患者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壓力有一定的關系[5]。
綜上所述,針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人文關懷護理,有助于提高其護理行為,改善生活質量的同時,促進患者盡快恢復,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