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懷鑫
平羅縣自然資源局 寧夏石嘴山 753400
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林業資源是十分重要的一種資源,其不僅是我國經濟建設的主要資源,也是生態建設的主力軍。在新時期下,社會各界對于林業發展的重視力度持續提升。從當前林業栽培種植實際情況來看,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所以,在實際中必須對林業栽培種植技術及方法進行深入研究,以促進我國林業快速發展[1]。
生態林業是指將林業生產模式與生態學原理結合,使林業生產更趨近于自然生態結構,促進林業發展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增強林業生產的循環性與持續性,最終達到林業地區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和諧統一。
在苗圃建設中,要在栽培種植中做到適地適樹,在栽培種植前要在造林地附近建設苗圃進行人工育苗。一般情況下,育苗地要選擇在地勢較高、排灌方便、水電充足、病蟲害較少的位置,育苗地要以沙壤土、壤土為主。
育苗前要綜合考慮其土壤情況,如果土壤不適宜,則需要做好改土工作,盡可能保證土壤蓄水保墑能力,為苗木的良好生長奠定基礎。土壤情況較好的育苗地,可直接進行扦插、播種活動,如果土壤不符合苗木生長需求,則需要以人工建設的方式改良土壤,如果土壤問題十分嚴重,需要換土,重新向育苗地填土,優化土壤條件。
做好土壤管理工作,在林木生長過程中,土壤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土壤質量決定了林木生長質量。在培育林木幼苗前需要注重土壤測定,判斷土壤酸堿程度,并了解到氮、磷、有機質、鉀等元素的含量。如果土壤中缺乏哪種元素,則需要人工添加;如果土壤污染嚴重,則需要考慮更換育苗地,不可在污染超標的土地種植林木[2]。
近年來,林業部門環保意識逐漸增強,認識到林業生態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林木栽培種植過程中更加重視樹木的生長習性,充分考慮樹木栽培的生存環境。在樹木土壤的管理上尤為關注,土壤作為樹木生存質量的重要組成因素,影響著樹木的生長發育。林業部門在樹木栽培種植的土壤管理上通常會對土壤進行測試和實驗,充分掌握土壤酸堿性,了解土壤所含的營養成分,通過檢測土壤篩選出更適宜樹木生長的優質土壤,對缺少營養物質的土壤可以進行人工施肥,保證土壤肥料充足,從而保證樹木健康發育,提高樹木成活率,規避土壤污染對樹木造成的影響。同時注意清理土壤中參雜的雜草和植物根系,提高土壤的純凈度。
在確定幼苗和土壤情況后,選擇適宜的種植技術和方式是關鍵環節。需要結合樹根的長度做好深度空間的預留,確保幼苗不會直接傾倒。需要注意的是,在種植過程中嚴禁土壤出現過松或者過緊的情況,保證土壤具備良好的透水透氣性。針對不同的樹木種植,其種植深度也存在明顯的區分,種植過深或過淺都無法獲得良好的種植效果。目前,最為常用的控制種植深度的方法為開設溝槽。通常,種植深度控制在0.5m左右為宜。在種植的同步階段,工作人員即可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施肥作業。在施肥和種植作業完成后,將多余的土料回填,并進行壓實處理,確保樹木的根部與土壤有效連接。在距離地面15cm左右的位置,需要保證土壤的透氣性,保證樹木存活率。不同樹木的生長條件存在明顯的差異,對此要依據樹木的生長特性和生長規律,預先修剪一定的枝葉和根部,去掉新長的枝葉。種植完成后則需要聚焦天氣情況,結合降水量做好樹木的水分補充工作,大多選擇春季種植樹木,因其水分充足,適宜生長發育。伴隨現代農業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完善,樹木種植后會在根部噴灑一定的生根液,其目的是幫助樹木盡快適應土壤周邊的環境,幫助樹木吸收土壤中的養分,以免發生病蟲害侵襲樹木的問題[3]。
在栽培管理技術中,移栽管理工作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工作者應當選擇合適的移栽時間,采取正確的處理操作保障苗木移栽的效果,降低環境變化因素對苗木生長的影響。在移栽管理工作中,工作者可以選擇在春季或秋季來進行移栽工作,此時苗木所需的養分較少,受外界環境變化的影響也比較小,因此能夠保證苗木移栽后的成活率。在移栽之前,工作者需要剪除苗木上的病枝、枯枝,同時枝葉過于茂盛的苗木也需要進行適當修剪,并用藥物處理修剪留下的傷口。如果運輸所需時間較長,工作者需要在移栽前將苗木根部進行浸水處理,使其充分吸收水分,增強苗木扎根效果。移栽后,工作者還要對苗木進行撫育,并做好水肥管理、修剪工作,為苗木提供充足的養分,同時必須定期清除雜草,避免雜草與苗木爭奪營養,保障栽培管理技術在現代林業育苗中的順利應用。
樹木栽培后的病蟲害預防與治理工作必不可少,應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開展工作,同時要了解當地的生長情況以及土壤氣候等因素,預先了解樹木可能的潛在病蟲害,并做好殺蟲劑等噴灑工作,確保病蟲害的治理作業更有成效。除了常用的化學治理方法以外,還需要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種不同的方法,達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具體的病蟲害防治策略如下:第一,要有效調整種植結構,保證種植過程的合理性,以此才能提高林木抗病能力。種植過程要重視品種的優化,要通過選擇較強抗病蟲害的品種,降低病蟲害發生幾率。此外,砍伐過程要重視因地制宜,通過結合種植區域的氣候因素,合理進行采伐工作。第二,病蟲害防治過程應該大力應用新技術,從根源上規避病蟲害生成。結合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能夠實現為人區域的病蟲害防治,大大保證了防治效率。
總而言之,林業栽培種植符合我國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國策,可以改善社會生態環境,有助于生態平衡。所以,在實際中,必須堅持林業栽培種植相關原則,采取科學的林業栽培種植技術,全面提高樹種成活率,提高林業資源綜合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