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木清
(南部戰區海軍第一醫院 廣東 湛江 524005)
神經內科意識障礙和吞咽障礙的患者很多,其中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發生率45%[1]。通常不能經口進食或進食有嗆咳的患者,為保證營養攝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采取鼻飼方式進食,而神經內科又是鼻飼人數較多的科室,日常患者的進餐時間大多相同,同一時間段需鼻飼的患者較多,而當班護士的工作量又很大,往往患者需要鼻飼時,護士沒能做到一呼即到,讓患者久等后食物容易放涼,或因與家屬有事要做存在時間沖突等原因,造成患者不能及時進食,家屬或患者就容易出現不滿意情緒。再者,有些患者出院后也要居家鼻飼食物,為保證出院后居家鼻飼護理正常進行,家屬也應學會鼻飼護理。我科在臨床實踐中,教會患者家屬協助鼻飼護理,取得較好的效果。將具體做法報告如下。
選擇2016 年12 月—2018 年12 月的鼻飼患者共128 例,年齡30 至93 歲,疾病診斷:腦出血、腦梗死、植物人、重癥肌無力、腦炎。其中清醒患者43 例,意識障礙患者85 例。
生命體征平穩,意識障礙或清醒均可,無消化道癥狀,如惡心、嘔吐、腹脹、腹瀉、腹痛、便血等,無鼻飼禁忌癥。
通過護士的專業指導,懂得鼻飼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項,懂得食物的配制要求,理解并配合鼻飼護理工作。
患者病情平穩后,責任護士就可以開始實施讓家屬配合護士做鼻飼的宣教。主要通過計劃性教育、隨機性教育、示范性教育三種方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指導。
2.3.1 計劃性教育 做好讓家屬協助鼻飼的前期準備工作,從患者插胃管進行鼻飼之日起,向家屬宣教鼻飼的意義及注意事項,促進家屬的理解與配合。告知鼻飼流質飲食的食材選用、配制、保存方法,食物的量及溫度,鼻飼的方法、次數、間隔時間,鼻飼用的注射器抽吸方法及鼻飼的速度,鼻飼過程如何觀察患者的面色及進食反應,有異常如何呼叫醫護人員。
2.3.2 隨機性教育 利用一切與家屬溝通的機會隨時進行常規和相關知識的宣教,如胃管刻度的觀察,防止胃管脫出的方法,防止返流及誤吸的方法等[2]。
(1)責任護士負責一對一在床邊對家屬進行鼻飼流程的操作示范及講解,并現場由家屬模擬鼻飼護理流程,看其掌握程度,直到其熟悉流程。鼻飼具體步驟:先評估患者病情。根據需要給予翻身或吸痰。抬高床頭約40 ~50°。查看插入胃管的刻度是否和胃管標簽上記錄的刻度一致,確定胃管是否在胃內,任用下列一種方法均可確定胃管在胃內:①先用注射器回抽胃管,有胃液抽出表示胃管在胃內;②若回抽無胃液,可用聽診器在劍突下胃區聽診,有氣過水聲表示胃管在胃內;③胃管外口在水下無氣體冒出。鼻飼溫開水20ml 沖洗胃管。鼻飼流質食物及藥物。鼻飼溫開水適量。清潔胃管外口端,妥善固定好胃管。
(2)向家屬及清醒患者宣教鼻飼注意事項:鼻飼前后應洗干凈雙手。邊鼻飼邊觀察患者面色、呼吸、主訴或反應。鼻飼后保持半臥位至少30min,避免劇烈翻身,以免食物返流。主食的鼻飼間隔時間至少4h,兩次鼻飼之間可鼻飼100 ~200ml 的溫開水或果汁,鼻飼食物的溫度為38 ~40°為宜,大約與手背溫度接近即可。鼻飼速度緩慢均勻,忌暴力猛推,給患者做口腔護理至少2 次/d,避免口腔潰瘍及感染,硅膠胃管一般使用30d 后應重新更換。有下列情況之一,若在家鼻飼者應暫停鼻飼,應去醫院就診或請醫生上門診治。胃潴留:鼻飼后4h 仍能抽出胃內殘留胃液超過150ml。患者有惡心、嘔吐、腹脹、腹痛、腹瀉、便血、呼吸困難等不適。鼻飼過程有 嗆咳現象。抽出胃液呈咖啡樣或鮮紅色。管道堵塞。胃管向外滑脫超過5cm。不能確定胃管是否在胃內:回抽胃管無胃液,或聽診胃區無氣過水聲,或胃管外口在水下有大量氣體冒出。
每次家屬準備好食物后告知當班護士,護士到床旁觀察患者病情,以確定本餐次是否適合讓家屬協助鼻飼,如果患者病情平穩,護士確定胃管在胃內,向家屬交待鼻飼量,讓家屬給患者進行鼻飼,護士利用巡房時隨機觀察患者鼻飼后情況。
家屬協助鼻飼后第2 天,由責任護士對家屬及清醒患者進行詢問,并收集家屬及患者的反饋意見,詢問的內容主要有:通過實踐后,家屬對鼻飼護理的熟練程度,患者和家屬對協助鼻飼的滿意度,患者有無出現鼻飼并發癥。
所選患者及家屬均能掌握協助鼻飼的方法,患者無鼻飼并發癥出現。對協助鼻飼的臨床護理方式均表示理解和配合。
經過臨床實踐,這種有選擇性地讓家屬協助鼻飼的護理方式是安全可行的,既節省了護理人力,又提高了患方的自我護理能力,增進了家屬與患者的感情,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主要護理體會有以下幾方面:
有效的防止并發癥是胃腸內營養的成敗之一[3],引起并發癥的原因多與鼻飼食物的配制、鼻飼的速度、患者的消化吸收能力等有關,通過協助鼻飼,能讓家屬更熟悉患者的生活習慣、飲食特點,而且隨時能關注患者的進食情況和觀察并發癥,而在院期間,護士是先了解病情及確定胃管在胃內后才給家屬鼻飼,這樣也大大提高了鼻飼安全性。
神經內科患者通常康復期較長,很多患者在院需鼻飼食物,出院后仍需居家鼻飼,為患者出院后的營養及康復能提供更好的保障,家屬就需要掌握鼻飼方法以便進行居家鼻飼護理,如果在出院時才宣教,時間倉促,家屬難以掌握,在住院的較長時間里實施宣教和讓家屬具體實踐鼻飼操作,更容易讓家屬掌握和接受,在鼻飼的過程遇到問題也知道如何應對[4]。
美國護理學專家認為,護士的責任是幫助而不是替代,護理的最終目標是幫助患者提高自我護理能力,回歸家庭,回歸社會。我們向家屬宣教健康知識的同時,也充分發揮家屬的主觀能動性,協助護士護理患者,大大減輕了護士臨床工作量[5]。
神經內科患者多,尤其是老年人多,工作需耐心細致,護士工作量很大,往往患者的需求未能及時滿足,容易讓患者不理解,從而降低護理滿意度,而護士通過全面正規的宣教,讓家屬掌握了鼻飼護理知識,又能靈活及時地給患者進食,保證了患者的營養供給,又不妨礙家屬的時間安排,從而提高了患方對護士工作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