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星離我們有多遠》是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的代表作。這既是一本介紹知識的書,也是一本啟迪思維的書。作者在敘述每種測距方法的時候,既不是平鋪直敘,也不是只講結果,而是伴之以發展過程,展現出天文學家解決問題時的思路,這種“與其告訴結果,不如告訴方法”的手法會使我們受益更多。
星星的距離極其遙遠,人們探索天體距離的努力連續幾千年,要在一本書里描寫這一切是不容易的事。作者用通俗流暢的語言,淺顯易懂的比喻,講清了許多常人沒有接觸過的概念,不時伴有天文學家的趣聞逸事、發明史話,關鍵處常有構思巧妙的插圖闡明文意,把我們帶進了天文學家探索宇宙空間的艱巨行程中,困難時為之焦慮,勝利時為之歡樂,有時又不禁為科學家的巧妙方法拍手叫絕。
精彩片段一
牛郎織女星
天河兩岸,很容易找到“牛郎”和“織女”,它們是兩顆很亮的星。牛郎在河東,又名“河鼓二”。它的兩旁,各有一顆稍暗的星。三星相連,形如扁擔。牛郎居中,兩端宛如一副籮筐,所以它們又合稱為“扁擔星”。據說,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牛郎就將他的兩個娃娃放在籮筐里,挑起扁擔,去與織女“鵲橋相會”啦!織女在河西,與牛郎以及自己的孩子遙遙相望。她的近旁有四顆星構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宛如織布用的梭子,它正是織女的勞動工具。
讀書筆記
遙望浩瀚無垠的天宇,繁星點點,它們若隱若現,魅力無窮。人類便想,這天上的星星離人間有多遠?無數的星星該稱呼它們什么呢?
古代人民多么聰明,多么智慧!他們將地上的人們的不幸故事延伸到天上,在人間他們受盡磨難,在天上他們可以得到幸福。人們利用想象虛擬線條,依據星星的分布位置,分群分組,聯接起來,這些星群就是“星座”,然后給它們取上不同的有趣的名稱。
天文科普文知識深奧,作者獨具匠心,構思奇特,以郭沫若的現代詩《天上的街市》開篇,從牛郎織女的神話談起,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諸星座最古老的名稱通常都溯源于古老的神話傳說,寄托著人類美好的愿望。以上選段用講故事的方式介紹天文知識,饒有趣味。
精彩片段二
泛舟于泰晤士河上
那一年,他(布拉德雷)有一次泛舟于泰晤士河上,注意到桅頂的旗幟并不是簡單地順風飄揚,而是按照船與風的相對運動變化著方向。布拉德雷想到,這種情況與你打著傘在雨中行走時是一樣的。如果你將雨傘垂直地撐在頭上,你就會淋到從傘上往下滴的雨點。但是,只要將雨傘稍稍朝你前進的方向傾斜些,那你就不會被雨淋到。你走得越快,雨傘就必須往前傾斜得越厲害,雨滴的下落速度與你行進的速度之比決定了雨傘傾斜的程度。
讀書筆記
布拉德雷緊追天龍y星觀察記錄它的方位,日復一日,毫不懈怠。根據天龍y星的軌跡,他懷疑是視差,但又很快否定。在很長時間內,布拉德雷無法解釋自己的觀測結果。數年后,一次游玩,激發了布拉德雷的科學研究的靈感。他的眼前,桅頂的旗幟按照船與風的相對運動而變化著方向,以此類比,他聯想到雨中的行人覺得雨滴是在傾斜地往下落的,要想不被雨淋,就要將雨傘稍稍朝前進的方向傾斜些。他恍然大悟,苦苦思索的天龍y星位置偏移的疑惑終于有了正確的解釋。
人類測量地球與月亮、太陽以及其他更遠的星球的距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對天文保持極大的熱情,需要堅強的毅力,也要具有敏銳的洞察力,更要善于發散思維,觸類旁通,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選段記敘了天文學家布拉德雷的一次郊游經歷,清楚地講述了他的驚奇發現、他的想象、他的推理。語言生動,娓娓道來。敘述很有層次,條理清楚,讓人信服的同時,也被布拉德雷的堅持不懈所打動。
精彩片段三
日、月到地球的距離
阿里斯塔克在這部著作(《論日月的大小和距離》)中首先提出,如果在上弦月的時候測定太陽和月亮之間的角距離,就可以據此推算出日、月到地球距離的比值。阿里斯塔克指出:上弦月的時候,日、月、地三者應該構成一個直角三角形,月亮在直角的頂點上。他根據觀測確定,上弦月時,月亮在與太陽成87度的地方,由此可以推算出太陽到地球的距離比月亮到地球的距離遠19倍。雖然這個結果比實際數值要小得多,但其原理簡單明了,值得贊賞。這是2000多年前測定天體距離的第一次大膽嘗試,對其結果的稱頌也理應超過對它的責難。
讀書筆記
茫茫宇宙,月亮是距離我們地球最近的天體。人類首先觀測的對象,就是我們吟誦無數遍,飽含感情的月亮。2000多年前,偉大的天文觀測家阿里斯塔克提出他的理論,并進行大量觀測、反復推算,數據結果卻與實際誤差較大。他的一些想法被指控為褻瀆神靈,他的理論也被人鄙視。科學探索的道路是艱難曲折的,我們后人應該認識到:阿里斯塔克勇于嘗試的精神是寶貴的,況且他研究出來的原理簡單、明了。據此思路,他在之后的探索中提出測量天體距離的巧妙辦法,即測量地球與月亮的距離,為一個半世紀后伊巴谷的實踐打下基礎。恩格斯熱情地稱頌他為“古代的哥白尼”。
星星離我們有多遠?這是一個讓人憧憬的天文話題,仿佛綻放的玫瑰,鮮艷無比,香氣四溢。可是如何靠近它,讀懂它,需要執著地追求,也要采取巧妙的辦法,需要智慧。天文科學研究需要一個正確的思路:與其告訴結果,不如告訴方法。作者講述天文學家阿里斯塔克的故事,通過列數據、作比較說明推算結果,旗幟鮮明地表明自己的態度:贊賞阿里斯塔克的做法。作者對阿里斯塔克的敬佩蘊含在平實的語言中。
相關鏈接
科普創作的嘗試
每一位科普作家都會有自己的偏愛。在少年時代,我最喜歡讀蘇聯作家伊林的通俗科學讀物。從30來歲開始,我又迷上了美國科普巨擘阿西莫夫的作品。盡管這兩位科普大師的寫作風格有很大差異,但我深感他們的作品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至少是因為存在著如下的共性:
第一,以知識為本。他們的作品都是興味盎然、令人愛不釋手的,而這種趣味性則永遠寄寓于知識性之中。從根本上說,給人以力量的正是知識。
第二,將人類今天掌握的科學知識融于科學認知和科學實踐的歷史進程之中,巧妙地做到了“歷史的”和“邏輯的”統一。在普及科學知識的同時,鉤玄提要地再現人類認識、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本來面目,有助于讀者理解科學思想的發展,領悟科學精神之真諦。
第三,既講清結果,更闡明方法。使讀者不但知其然,而且更知其所以然,這樣才能更好地開發心智、啟迪思維。
第四,文字規范、流暢而生動,決不盲目追求艷麗和堆砌辭藻。也就是說,文字具有質樸無華的品格和內在的美。
效法伊林或阿西莫夫這樣的作家,無疑是不易的,但這畢竟可以作為科普創作實踐的借鑒。《星星離我們有多遠》正是一次這樣的嘗試,它未必很成功,卻是跨出了凝聚著辛勞甘苦的第一步。
(節選自卞毓麟《知識是通向遠方的階梯》。題目是編者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