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 潯 方 震
習主席首次提出“四全媒體”重要思想,即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和全效媒體,從時空、形態、主體、效果等四個維度,深刻闡明全媒體內涵要義。近年來,各級學習貫徹習主席關于全媒體重要論述,圍繞基于全媒體改進創新政治教育的研究和探索不斷深化。就基層部隊可操作、能落實層面看,面對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的新態勢,思想政治教育究竟是什么模式、到底是什么樣子,這就是全媒體環境下基層教育場景問題。結合調研與實踐感到,著眼增強基層教育時代性感召力,應該積極構建五種教育場景。
傳統教育模式,基本是課堂作主場、課時為單位、專題是片段,實際存在三個缺陷:一是作用時間有限,課堂上官兵被氛圍感染、有正向反應,但一旦脫離課堂,感染力迅速下降,教員授課成了“才藝炫技”,教育效果呈現“劇場效應”;二是內容理解有限,一次集中教育只能對特定人數對象發揮作用,不可能使每個人短時間獲得所需全部有用信息,事實上“飯量大的沒吃飽,飯量小的吃不了”;三是效果保持有限,思想問題的出現和解決都有連續性、反復性,但傳統手段搞多次重復教育,成本又高,也不現實。全媒體環境下,一個事件的過去、現狀和發展,都會以最快速度呈現給用戶,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梢哉f,事件過程就是教育,傳播過程就是教育。
推開全媒體環境下“過程教育”場景,就是走出點式、端式、靜態固定式教育窠臼,空間上不限于教室之內,時間上拉長了實施鏈條,基于官兵思想軌跡、基于重大突發事件、基于大項主題教育、基于基層建設需要,循著“發起教育—動態反饋—及時調整—深化反復”鏈路,全過程、全流程、全效程搞教育。比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在集中上大課基礎上,用好手機新媒體信息流轉“短、頻、快”特點,重視即時反應,跟進疫情發展形勢、官兵思想動態,實時思想調查,瞬時掌握底數,及時發聲引導;重視話題延伸,圍繞政治、紀律、衛生等主題,不間斷推送權威解讀、注入正向信息,在內容上不斷深挖,在時間上持續拓展;重視調動參與,開展好網上多波次、多課題討論交流、互動辨析,根據官兵反饋及時調整引導策略,讓官兵既當受益者也當參與者,不斷激發官兵參與教育內生動力;重視化整為零,貫徹滲入式、嵌入式、融入式理念,既對教育內容進行靈活拆分、簡約組裝,又對官兵零散時間串聯整合、分散集中,讓官兵時時受教育、長期受教育。這樣,疫情防控不解除、官兵思想不平復、過程教育不結束,達到大縱深、不間斷、全流程、長線條教育效果。
全媒體環境下,眾多新鮮媒介具有人群聚集和黏合功能,能夠把用戶吸引在小眾交流圈層;不同小眾社交圈相互疊加、相互影響,瞬間對某一問題構成大眾化討論;社交圈隨交流擴展或縮減,繁衍或分裂出新的人際交流圈?;鶎庸俦鲃有?、動態性很大,比如一個基層連隊,聽起來在位率有多少、保持有多少人,但因同一時段不同人處于執行任務、學習集訓、執勤值班、休假請假等不同狀態,就某個班、某個排甚至連隊這個集體而言,實際上物質空間集聚度很低。教育缺乏空間共處、情感共識、社交共情,往往難走心,官兵不買賬。而同時,青年官兵偏賴以社交、地域、愛好、兵齡等劃界,形成網上網下“小圈層”,在所處圈層活躍度高、認同度高,容易對教育信息熱烈討論、暢所欲言、產生共識。
推開全媒體環境下“社交教育”場景,就是適應無社交不傳播、無分享不傳播的時代特征,基于官兵生活聯接、社交聯系、情感聯絡,通過分眾化、群組化、小眾化信息灌輸模式,給教育加載人性附著、情感附著,達到大眾化、通俗化教育目的。比如,依托釘釘APP、“學習強國”公眾號等載體,分層分類組建戰友圈、親情圈、興趣圈等不同圈子,圍繞熱點、難點、焦點、疑點話題,既可以有簡單發帖也可以有深度辯論,既可以有直觀圖文也可以有主流解讀,引導官兵在廣泛參與、樂于參與中走出思想困惑、認知困擾、情感困境,在茫茫網絡海洋找到正向思想歸宿。切記不可忽視三點:在多數圈子自然安排黨員干部、思想骨干、理論骨干加入,圍繞爭議話題、敏感議題、存疑問題,經常“灌水”引導,及時糾偏正向,推高正態聲量;研討交流內容必須始終嚴把保密底線,網言可以輕松但不能放松;基層政治主官主要功夫放在集中灌輸、集中教育、集中引導,確保正能量充盈、主旋律高揚。
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往往是戰略、戰役支撐下的戰術行動,前方執行戰斗、中樞決策指導、后方提供保障,形成一個多方協力、無縫連接的團隊化作戰體系。打仗如此,教育亦然。全媒體環境下,但凡所見所聞精品媒體產品、文化產品,背后都不是一個人在戰斗,而是有一個信息采集、計算、萃取、加工、交換、分發的強大團隊在支持。推開全媒體環境下“團隊教育”場景,就是要依靠全媒體把方方面面教育力量、教育資源、教育環節聯動起來,把內容、平臺、受眾連接起來,構建前、中、后三方合力的“大教育”格局。
具體看,前端是政治教員,授課說理、具體操作;中臺是黨委機關,確定主題、審定方向、議定方案;后方是資源支持,通過一定制度運行,為政治教育提供隨用隨取、精準精當的優質教育資源。而貫穿這條鏈路,資源支持至為關鍵。隨著移動直播、H5、無人機采集、4K 超高清、5G 網絡傳輸、全景VR 等新興技術蓬勃發展,軍地各級主流融媒體矩陣日臻完善,通過媒體“中央廚房”生產海量高質量文化產品,為政治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硬核資源支撐。要貫徹共建共享理念,區分強軍網、移動網,分別構建一個政治教育“云端資源池”,實現資源收集、整理、加工、分發、投放一體化、制度化,切實讓網絡“云資源”實時掌握、為我所用。實踐中,基層部隊可以區分三個環節來實施:一是滾動收集,按照“每營1 名副連長+2 名排長”編成,組建基層政治工作小組,結合每月政工會確定一個主攻方向,安排小組每日網上沖浪、收集資源;二是加工推送,利用每周組織生活、政治教育時間,安排各營教導員輪班牽頭帶小組集中辦公,完成信息分類別整合、分系列剪輯、分條目歸檔、分模塊組裝,機關把關后打包推送基層政治教員,這樣人人都能分享好課程、好資料、好視頻、好文章;三是按需調取,政治教員因時因地因教,對“資源池”內容按需調取、結合實際、改造嵌入。通過這樣有用信息“超細分”服務,變零敲碎打為統籌整合,變粗放搜索為精準融達,變臨時拼湊為常態備用,實現后方供給最優化、資源利用最大化。
全媒體時代,信息流全時涌動、即時傳播、實時交互,政治教育可以突破時間壁壘、沖破地域限制,實現零時差、“五加二”、“白加黑”。推開“覆蓋教育”場景,就是要借助全媒體信息全域直達、全時存在特點,把各要素、各點位、各形態教育資源聯通起來、貫通一體,開辟理論學習、政治教育、輿論宣傳、組織生活、黨團授課等政治工作網上網下“兩個陣地”,做到官兵行進到哪里、平臺就搭設到哪里、課堂就延伸到哪里,推動教育多維擴張、全域覆蓋。
具體看,主要可堅持“四個鏈接”:一是軍營社會鏈接。營區內依托榮譽室館、電視廣播、燈箱路牌、文化長廊等媒介構建全維教育氛圍,走出去組織參觀紅色景點、人文勝跡、紀念場館、成就展陳,通過現地式教學、立體式感觸、沉浸式體驗增強教育吸引力、圈粉度。二是線上線下鏈接。依托主流APP 組織黨委中心組帶機關網上理論學習,建立“主席足跡”“學習先鋒”等群組,實施書記領讀、個人自學、小組交流、組卷考核、積分通報,推動“指尖學堂”與線下課堂互為補充、同向發力,大大增強強軍思想學習的靈活性、實效性。三是營區在外鏈接。比如疫情防控期間,運用短信、微信、釘釘等多種手段,網上視頻連線在外人員、網上分享隔離點日記、網上心理測查和疏導服務;對部署在外、駐訓在外官兵,積極采取網上審課、遠程授課、在線查課、回放補課等方式,促進政治教育“四落實”。四是軍人軍屬鏈接。組織節日慶祝、儀式教育、訪談交流、典型宣講等活動,錄制視頻推送官兵親人,手機投屏視頻連線軍屬,讓家人共享喜悅、見證榮光,讓官兵感受激勵、增添動力,推動形成立體育人、聯教育人格局。
過去搞教育,往往是我講你聽、我說你做,教育灌注靠的是信息優勢、組織力量;今天,我們政治干部沒有了以往那樣的信息優勢,戰士一部手機就知天下,甚至可能先知天下。外因是依據,內因是條件。教育有效果,最終還要靠官兵自發自覺自悟。在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發言人的全媒體環境下,思想引導更多要靠發動全員、帶動全員、輻射全員。適應這一實際,推開“自主教育”場景,就是在強化一元主導多元、主流引領潮流基礎上,貫徹自組織、自適應理念,針對“網生代”官兵偏好自助式、互動式、平等式交流等特點,拓展網上群眾性學習成才、文娛體育、宣傳報道等自我教育,引導官兵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相互啟發。
以我部為例,比如結合“走一路、學一路”活動,倡導基層“網紅打卡”,官兵利用節日外出、參觀見學、學習集訓、探親休假等時機,自主走訪紅色景點、游訪祖國河山、回訪生活故居,通過圖文影音等形式,群內共享一路見聞,打造足不出戶、視通千里“旅游”共享朋友圈;又如,提倡營辦伙食、營辦儀式、營評先進、營組比賽,各營將成果上線上網,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再如,借鑒“眾籌”理念,鼓勵官兵依托抖音、快手等軟件,廣泛開展兵拍兵、兵演兵、兵唱兵、兵說兵強軍風采網上創演,形成微講堂、微視頻、微日記、微秀場、微舞臺、微鼓勵等系列產品,依靠網絡將基層官兵充分帶動起來、調動起來。特別是在全媒體環境下,政治干部本身就是政治教育的組織者,必須帶頭學網知網、觸網用網,自覺當好導航員、領航員,與官兵在同一空間、同一平臺、同一話語體系中對對話、發發聲、交交心,讓官兵感到政委、主任、教導員、指導員都在網上、都是網友,既能當好正能量“意見領袖”,也能督促官兵依法用網、文明用網,實現線下引領和線上引導同向發力、同頻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