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軍民
當年在抗大,毛澤東教導學員:“只有了解大局的人才能合理而恰當地安置小東西。即使當個排長也應該有個全局的圖畫,也才有大的發展。”對于廣大官兵來說,身在兵位,也要像將帥一樣胸懷全局。只有胸中裝著“全局的圖畫”,眼睛盯著大局得失,才能在未來戰場上穩操勝券。
“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懂大局、謀大局、顧大局是聚合力的基礎,是涉險灘的保障。細數我軍輝煌戰史,之所以能屢勝強敵、屢克時艱,就在于能始終延續和傳承“呼吸相顧,痛癢相關”的大局意識,以個體之失換整體之得、以局部之失換全局之得、以一時之失換長遠之得,為完成作戰任務,即使局部遭受嚴重挫折也義無反顧。劉鄧大軍在無后方依托的情況下,千里躍進大別山,牽制大批敵軍。鄧小平說,只要消滅了南線的敵軍主力,中野就是打光了,全國各路解放軍還可以取得全國的勝利,這個代價是值得的!
毛澤東曾指出,即使初戰打了一個勝仗,若這個仗不但不于全戰役有利,反而有害時,則這個仗雖勝也只算敗了。信息化戰爭更強調對抗的整體性、系統性、全面性,誰也不能脫離團隊而稱雄,誰也不能脫離體系而制勝。每個崗位都是作戰體系的關鍵節點、戰斗力鏈條的重要一環,上下“一盤棋”中沒有“局外人”。只有各個作戰部隊、作戰單元、作戰要素密切協同,才能形成體系優勢,鑄就戰無不勝的鐵拳。如果平時缺少大局觀念,不講團結協作,爭我高你低、我多你少、我主你次,各行其道、各唱各調、各使各招,到了戰場就不可能攥指成拳,無法形成整體合力、實現聯合制勝。
未來作戰是大體系支撐下的精兵作戰,“小部隊打大仗”成為常態,“小戰斗、大戰略”的特點突顯。謀大局、重聯合不應是中高級指揮員的“專利”,每名官兵都應樹立大局觀念、強化聯合意識,把個體任務放到大局中去思考,除了具體的“射擊行動”,還要關注“炮彈射程之外的事”,打還是不打、什么時候打、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都應在大局下行動。
“如欲奮一戰而勝萬戰,必須聯萬心而作一心。”每名官兵特別是各級指揮員,要突破思想觀念的束縛,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籬,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以提高戰斗力為根本目的,以“鋪路奠基有我,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勇于擔當,勇于奉獻。要跳出本級局限,在大背景下分析判斷情況,搞清本級在全局中的地位作用,準確把握在全局中的主次輕重,立足全局理解上級意圖和憂思關切,保證指揮決策方向不偏。各支作戰部隊、各個作戰單元要打破“單打獨斗”的思維定勢,體現顧全大局、高度自覺的戰斗意識和向心戰斗力,為了完成共同作戰任務,及時共享信息,自覺協調配合,彼此間主動補位、策應支援。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人民軍隊就是一個整體,生死相依,榮辱與共。每名官兵不管身處什么崗位,打勝仗是共同的目標,都要胸懷“全局的圖畫”,有“和我有關”、主動把自己擺進去的使命感,融入大勢、嵌入體系,努力把自身這顆“螺絲釘”緊緊鉚在“作戰鏈條”上,自覺地在全局下定位、思考、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