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花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黃羊實驗小學,甘肅武威 733000)
近年來,許多閱讀教學方法興起,其中就包括群文閱讀法。與傳統的單篇教學方法有所不同,群文閱讀將文本視野從單篇引申向多篇[1]。自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閱讀教學不再局限于單篇教學,更注重整本書教學,主題閱讀教學、單元閱讀教學等新模式應運而生。群文閱讀也是如此,教師在實踐教學中貫穿主線,組合成多文本教學。
閱讀是學生提高語文成績的重要基礎,學生只有具備豐富的閱讀量才能充實自身文化素養,從而更好地解析文章[2]。在群文閱讀教育理念下,教師先向學生提出討論話題,經過從旁引導與學生共同交流學習,進而展開整體性閱讀。師生在整體性閱讀時,先共同對多個文本進行讀、議、統、比,再對文章進行梳理,闡述表達特點及整體意義,最后進行集體建構。這種教學方法簡稱群文閱讀教學法,即讓學生閱讀,將閱讀教學的主體地位交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學習。
在群文閱讀時,教師應提醒學生不要停留在表面,要真正走進閱讀,了解文章中作者從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深意。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往往以自身為主體,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教師應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不要過多地干預學生,同時教師應減少對單篇閱讀教學基礎知識的講解,為學生搭建自由閱讀理解的平臺。在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要注重自身的引導作用,科學合理地引導學生學習,傾聽學生的學習意見和需求,在學習實踐中發現學生的問題所在,并根據問題開展針對性教學,幫助學生提高閱讀水平。
語言表達、學習及準確運用是語文學科中的重要內容,要想學好語文,教師應先進行語言建構。語言建構是指學生在語言學習實踐過程中,充分認知并了解我國語言文化的特征及運用規律,并和自身有效結合,通過不斷的學習積累,總結運用規律,最后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能運用漢語進行良好的溝通與交流。語言建構的具體教學目標分為主語言表達、語言積累和語言梳理整合三方面,教師應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使學生運用積累的語言材料,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聚焦語言積累,使其在書籍中積累豐富的語言文字材料。學生只有具備了豐富的文化底蘊和語言基礎,才能培養良好的語感,并在這些語言文字材料之間建立一定的聯系,掌握語言文字的運用規律。
教師在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聚焦語言的積累建構,選擇相對豐富的議題內容,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角度選擇議題內容,幫助學生積累更全面的語言材料,從而使學生更好地建構起良好語感,進而提高其語言運用能力。
為了確保群文閱讀教學法的高效實施,教師在選取教學材料時要緊密結合課本教材,遵循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原則。現有的語文教材都是結合新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發展水平編制的。教師將課本教材作為突破點有助于群文閱讀教學法更加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3]。教師在選取教材議題和文本時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將課本教材和課外教材有機整合;另一方面,整合課本教材內的單元。前者指選取課本教材中的課文和與之有關的課外文章,將其組合成“群文”。
以五年級上冊《七律·長征》的教學為例,其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這段內容對小學生而言理解難度較大,學生不能完全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這時教師就可以選取《飛度瀘定橋》《巧渡金沙江》《翻閱大雪山》三個文本和《七律·長征》組成“群文”,引導學生從“長征中的感情”入手進行集體構建。
后者指現行教材中的文章在編寫主題、形式等方面具有相同性質,所以能夠組合成群文,以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和深入探究。在選取文本時,教師要站在小學生的角度,以激發其閱讀興趣為首要目標,為學生建立群文閱讀的基礎框架,最終建立小學低學段、中學段、高學段開展群文閱讀教學的選文模式。針對1~2年級的學生,教師應主要選擇兒歌類;針對3~4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選擇童話、寓言故事;針對5~6年級的學生,教師應從全方面考量,選取適宜的文本閱讀。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肩負起培養學生文化傳承意識的職責[4]。基于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選取能夠充分彰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革命文化的內容,以更好地培養小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例如,詩仙李白的詩歌是我國古代詩詞的文化瑰寶,這時教師可以選取一些代表作,如《望廬山瀑布》《蜀道難》《將進酒》等作為閱讀文本,并提問:“李白的詩‘夸張’在哪里?”從而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形成自身理解感悟。李白非常善于在詩中運用夸張這一修辭手法,以此來突出描寫對象的特征,并用奇思妙想來揭示事物的本質。
再如,教師可以圍繞“民間愛情故事中的秘密”這一議題,聚焦中華民族文化中的民間愛情故事,選取學生耳熟能詳的《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等民間愛情故事為閱讀文本。盡管這四個民間愛情故事背景、時代完全不同,但在創作中呈現了驚人的相似之處。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中國古代愛情故事都有相似的模式呢?”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思考,使學生重讀情節、聚焦磨難,體會文學作品中人物之間的感情,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感受民間文學的魅力。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傳統教學方法急需改進,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應用先進的教學手段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及效率。群文閱讀教學法的介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與積極性,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學會了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提高了小學語文閱讀的學習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