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美清
(福建省仙游城東中心小學,福建莆田 351200)
作業在語文學習中不可或缺,是課內學習的鞏固與延伸。好的作業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鞏固課堂知識,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1]。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設計的作業單調、枯燥、繁雜,缺乏趣味性、分層性和探究性。當前作業已成了學生發展的桎梏,因此,優化作業勢在必行。下面筆者談談自己在優化作業設計時的一些做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發展智力的原動力。因此教師要設計趣味性作業,讓學生愛上作業,不要讓作業成為學生的負擔。教師應把演課本劇、畫畫、辯論、導游、新聞發布會、寫信等學生熟悉的活動模式引入作業環節中,以活潑多樣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自然狀態下完成作業。當然,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年級目標設計趣味性作業,不能單純地追求趣味。
例如,在學習《游金華的雙龍洞》一課時,學生對孔隙的窄小體會不夠深刻。布置作業時,筆者讓學生寫一寫游孔隙須知。這一作業既加深了學生對孔隙特點的了解,又讓他們學會了在理解的基礎上對語言文字進行再加工,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創新能力。在提醒游客注意時,學生的人文情懷也得到了提升。
如今的作業可謂五花八門,聽說讀寫一應俱全。作業量多,學生疲于應付,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布置有針對性的作業,讓學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這樣既能讓學習能力較差學生“吃飽”,又能讓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吃好”,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挖掘了學生的潛能,提高了整體效果。
筆者一般把作業分為三個層次:第一,積累性作業,如聽寫、背誦、摘抄等,一般適用于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第二,模仿性作業,重點在對知識的理解,要求學生能簡單運用知識,一般適用于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第三,創新性作業,問題靈活,注重理解、運用、想象、創新,比較適用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
例如,在教學《匆匆》一課后,筆者設計了如下作業,讓學生自由選題完成。
(1)背誦課文,并把課文中優美的詞句摘抄下來;(2)收集其他關于珍惜時間的名言警句或古詩句,并背誦;(3)找一找朱自清的其他文章,寫一篇讀后感。布置作業后,筆者告訴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來選擇作業。作業從不同層面來設計,設計得有梯度,且題型多樣,學生就能各取所需,取長補短,各有所獲。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就是語文實踐。現在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嚴重脫離生活實際,沒有親身體驗,對文本的理解也不夠深入。這些學生在實際應用上也無從入手,寫起作文來東抄一句,西拼一句,為賦新詞強說愁。因此作業設計應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增強他們的情感體驗,讓他們有感可依,有情可抒,有話可寫。
例如,在教學完《火燒云》一課后,筆者布置作業,讓學生觀察當地的火燒云,并把觀察到的景象寫下來。這一作業包含豐富的情感體驗,既聯系了文本與學生生活,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使學生習得了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方法。
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探究能力,作業設計也應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課前教師應讓學生發現閱讀和生活實踐中的問題并帶入課堂,在課后應讓學生帶著課內閱讀生成的更高層次問題走出課堂,把探究性閱讀拓展到課外,引入生活,引向縱深。例如,在教學完《少年閏土》一課后,教師可抓住“但從此再也沒有見面”這個結尾引導學生質疑:“成年后的閏土會變成什么樣子呢?如果“長大后‘我’和閏土再見面又會是怎樣的呢?”教師趁熱打鐵,引導學生去閱讀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并從中尋找答案。
語文作業可以課文內容為“生發點”,引導學生利用多種途徑收集相關資料,進行理解、處理、整合,使完成作業的過程成為另一種學習,成為自主構建的過程。這樣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整合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對課文的理解也加深了,而且他們探究性的閱讀能力、創造性閱讀的能力也得到了培養,真正做到了有效的自主學習。
語文教學有聽、說、讀、寫等形式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活動。語文教材則是生成聽、說、讀、寫等形式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活動的重要憑借。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資源來進行遷移性的作業設計。
例如,《落花生》中作者用借物喻人的寫法,借花生來贊美那些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人。課后,教師可讓學生模仿本課的寫法,設計這樣的練習:花生讓我們想到了那些默默無聞做出貢獻的人,觀察下面的詞語你會想到哪些人,選擇其中一種,試著寫一段話。
海鷗 梅花 黃牛 蠶絲 蠟燭
這樣讀寫結合的作業形成降低了學習難度,學生易學樂學,又在強化練習中掌握了這種寫法。
學生單單讀一本語文課文還遠遠不夠,教師應以課文為例,引導學生大量閱讀。“腹有詩書氣自華”,大量閱讀可以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有章可循,使他們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寫文章時有獨到的見解。同時,大量閱讀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閱讀的遷移。
第一,同類事物閱讀。例如,在教學完老舍的《母雞》后,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擴展閱讀,如推薦學生閱讀選屠格涅夫的《麻雀》、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雞》、列那爾的《母雞》,或其他作家描寫小動物的作品,以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豐富語言積累。通過比較不同文章,學生發現,不同的人由于生活的體驗不同,對事物的認識也不同,其寫作風格也就各具特色。我們在寫作時運用一定的表達方法,再加上自己獨特的生活體驗,借此抒發最真實的感受,才是最美的文字。
第二,同名作者閱讀。例如,在教學完蕭紅的《火燒云》后,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她的作品《呼蘭河傳》。在閱讀中,學生習得蕭紅如敘家常般娓娓道來,筆調靈活,詞匯豐富多變,充滿了想象和趣味的寫作方法。
第三,同類作品閱讀。在教學完《牛郎織女》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我國的民間故事。學生不僅領略到動人的情節,而且能認識許多精彩的人物。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阿拉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讓學生感受別國不一樣的風情。通過大量閱讀,學生既了解了民間故事的特點,掌握了閱讀民間故事的方法,又學會了真、善、美、友愛、寬容、無私和堅強。
總而言之,作業的布置還有很多種途徑,但不管怎樣,只要教師心中有學生,想著學生未來的發展,就會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優化,學生就一定會愛上作業,愛上語文,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會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