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崇安中心幼兒園 楊燕華
在幼兒園開展消費教育活動, 傳遞健康生活、科學消費的現代消費意識,能夠幫助孩子學會生存,學會生活,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實施幼兒園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我園以“基于兒童生活視野的幼兒園消費教育活動研究”為課題,嘗試將消費教育引進幼兒園,融入課程,依據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的特點,從孩子的生活經歷出發,將幼兒教育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潛移默化地傳播“安全為先、理性為本、文明為責”的科學消費觀,指導孩子學會科學合理消費,培養良好的消費行為,增強責任心和節約意識,引導幼兒初步形成正確的消費觀與價值觀,為開啟幸福人生奠定基礎。
3 月15 日是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以此為契機,我們把每年三月作為幼兒園“消費教育主題月”,確定年度活動主題,構建活動框架,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年齡特點,適時適宜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一)從兒童視角出發,詮釋消費教育主題內涵。每年的3.15 都會有一個相關的主題,我們從兒童的認知、思維、情感出發,重新來定義主題的思想內涵,設計切入點,開展具有園本特色的幼兒園消費教育主題月活動。 例如:2018 年消費者權益日的主題是“品質消費、美好生活”,我們以幼兒的視角對此進行重新詮釋:消費和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學會合理消費能夠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2019 年主題是“信用讓消費更放心”,我們倡導大家做文明的消費者,購物要遵守公共秩序。2020 年,圍繞“凝聚你我力量”的主題思想,引導幼兒了解在每一次消費背后,還有很多人的辛勤工作,特別是抗疫的特殊時期,為了大家生活的穩定和便捷,超市工作人員、社區工作人員等所作出的努力。
(二)從生活經驗入手,彰顯消費活動班本特色。在消費教育總體目標引領之下,我們倡導追隨幼兒興趣的軌跡,體現班本化的活動特色,教師根據自己班級幼兒的興趣和認知特點,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消費教育主題,生成豐富多彩的活動。以大班級部為例:大一班把消費教育和幼小銜接聯系起來,讓幼兒認識各種各樣學習用品,知道學習用品在小學生活中的重要性,進超市嘗試為自己選購合適的學習用品;大二班以食品包裝袋為切入點,和幼兒一起找找食品袋上的秘密;學會辨別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識條形碼,保質期等,學習辨別是食品的品質;大三班從幼兒實際生活中發現消費教育的元素,以當下熱門的“旅游”作為話題,為幼兒創設游戲場,模擬旅游場景,讓幼兒運用生活經驗來處理、解決旅游過程中的問題,構建班級微課程;大四班則把網購引入消費教育,讓幼兒體驗不同的消費方式,也讓幼兒園的消費教育和社會生活接軌,在老師和家長的指導下,孩子們嘗試上網選購商品,貨比三家,體驗網購的快捷和方便,了解快遞的流程等。其他年級各班也依據本班幼兒的特色,選擇對孩子發展有意義的教育點,為消費教育課程內容增加了個性化的特色內容。
我們把消費教育融入幼兒園一日活動,和幼兒園課程相互交融,有時是平行展開,有時是交叉進行,在探索中逐步推進,不斷積累有益經驗,構建具有園本特色的消費教育課程。
(一)明晰思路,以主題模式呈現課程活動。主題式研究的設想是把幼兒消費教育的總目標進行分解,然后按照不同的目標選擇主題、收集相關文獻資料、圍繞目標預設計基本活動、開展實踐活動,并在實施過程中根據幼兒的興趣點生成、拓展活動,不斷豐富主題內容。以“綠色出行”主題活動為例。這個活動是在九月份開展的,旨在讓幼兒了解出行方式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倡導“綠色出行”。主題來源于9 月22 日的世界調查無車日,課題組的老師在活動準備階段通過資料搜集先豐富自身的相關經驗,形成正確的概念,統一認識。我們預設了出行方式大調查、“無車日”宣傳活動、快樂徒步、乘地鐵等一系列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充分運用身邊的資源,小朋友們制作了宣傳卡,送給幼兒園里開車的老師。制作宣傳海報,向全園家長提出倡議:無車日,讓車子休息一天,引導幼兒和家長商量,根據自己家到幼兒園的路程,嘗試在無車日這一天換一種出行方式,并和大家交流自己的新體驗。我們還帶領幼兒園在周邊小區開展“快樂徒步”活動,讓幼兒體驗“走路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在活動中,幼兒也在不斷生成新的興趣點,例如:圍繞“共享單車”展開的討論,“乘地鐵”活動后拓展、延伸出的內容等等。
(二)分解目標,以散點形式貫穿生活之中。園本消費教育的每個主題都有總的設計方案,根據主題目標預設基本活動,提供相關參考資料,教師可根據班級幼兒的能力、認知水平、興趣需要等,選擇活動內容,可以根據班本特點,對活動目標、活動過程、實施方法等進行調整,使其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更倡導班級自主生成具有班本特色的消費教育活動。主題活動除了有特定的情景外,沒有規定的完成時段,穿插在日常課程中進行,追隨幼兒的興趣,使課題研究的網絡呈樹狀結構不斷生長。如:“逛東逛西”主題活動的目標是讓幼兒了解身邊各種各樣的店,知道它們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小班教師利用幼兒園公共區域的環境資源,讓幼兒在游戲場景中品味消費初體驗,中班幼兒在老師帶領下,看看幼兒園周圍有什么店?大班幼兒則在爸爸媽媽幫助下,調查一下自己居住的小區周圍有哪些商店?還要新增什么店。在這個過程中,由“雙十一”引發了幼兒對網上購物的興趣,于是生成了“萌娃購物記”系列活動,讓幼兒過了把網購癮,同時也初步了解了實體店購物和網上購物的不同流程。
生活即教育,幼兒的消費教育立足于生活,來源于生活,最終也將回歸生活。在游戲活動中嘗試體驗,在現實生活中解決問題,引導幼兒逐步積累消費經驗。
(一)依托游戲平臺,開展消費教育趣味游戲。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游戲是幼兒主要的學習方式,游戲也是幼兒認識社會、了解社會的有效途徑。把消費教育融入幼兒游戲為幼兒創設在游戲中體驗消費的機會。如:圍繞“如何開一個店”,和幼兒開展討論,幼兒共同回顧自己生活中所接觸的各種各樣的店,尋找共同的興趣點,通過一番商量、策劃,在公共游戲區域里,出現了寵物出租店、美甲店、汽車4S 店、帳篷旅館、小劇場等各具特色的游戲區域,孩子們參與了游戲區創設的全過程,布置店鋪、收集材料、制定規則、創設情境……這個過程也是幼兒遷移和積累經驗的過程。通過游戲,幼兒體會到了各種各樣的店不同的功能及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他們也在游戲中不斷運用、交流生活中的消費經驗。如:住旅店需要身份證、出租寵物要交押金、付款可以掃二維碼等等,這些經驗會潛移默化地融入幼兒的思維,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小班教師在觀察、交流中關注孩子們的興趣點,順應并滿足他們的游戲需求,為幼兒創設靈動有趣的消費場景,把消費教育理念蘊含在游戲活動之中。為幼兒創設了小超市、小醫院、糖果店、玩具工廠、甜品店、花店等極具生活化、游戲化的消費場所。并嘗試以大帶小的形式進入游戲之中,讓他們在與哥哥姐姐共同游戲中感知多種多樣消費信息。
(二)提供實踐機會,親歷消費活動真實體驗。陶行知老先生說過“是生活就是教育”,也就是說教育源于生活,決定于生活,是從生活教育的基礎而言的,幼兒的消費教育也將是立足于生活,來自于現實生活,最終也應回歸生活。我們以豐富的活動為幼兒提供親歷消費教育真實體驗的機會,在“小鬼當家”活動中,讓幼兒了解錢從哪里來,知道通過勞動才能獲得錢,家里的錢是爸爸媽媽辛辛苦苦工作賺來的。同時,請幼兒了解自己家里每月的開支情況,知道要用錢的地方很多,如要繳水費、電費、上網費、煤氣費、電話費,還要買吃的、用的東西……引導幼兒關注家庭的消費情況,懂得要節約用錢。在“3.15”消費者權益日到來之際,我們帶領孩子們走進“大潤發”超市,開啟了超市發現之旅——“我的文具我做主”。圍繞20 元,孩子和老師、家長共同設計了購物單,記錄下想買哪些文具用品,商討哪些是必須購買的,哪些是可以選購的,同時也試著自己解決一些小問題:購物單上的商品缺貨怎么辦?價格貴,錢不夠怎么辦?通過一番緊張的查價格、算金額,孩子不僅圓滿完成了任務,還獲得了能力的發展。
消費是一種行為,也是一種思想、一種理念,更是一種文化。幼兒園消費教育活動不僅僅是消費教育在年齡段上的簡單延伸,而是全民消費教育體系中最基礎、最重要、最具長遠影響的組成部分。以幼兒園教育為主、家庭教育為輔,通過適當的形式幫助幼兒獲得與其認知能力相匹配的消費知識、消費技能,形成初步的消費觀念,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實施幼兒園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