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斌,陳曉東,季昌好,朱 斌,王 瑞
(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安徽省農作物品質改良重點實驗室,安徽合肥230031)
遺傳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作物種質資源及遺傳育種研究的前提和基礎[1]。對作物種質資源進行遺傳多樣性分析,有利于挖掘優良基因,減少親本選配的盲目性,增加育種的預見性,從而提高育種成效[2]。大麥(Hordeum vulgareL.)是世界上最早被馴化的農作物之一[3],具有飼用、食用、釀造等多種用途。大麥類型豐富,按棱型可分為二棱和多棱,按種皮特性可分為皮大麥和裸大麥。當前,基于分子標記技術評價大麥種質資源的遺傳多樣性已有諸多報道[4-7],但在育種實踐中往往由于群體較大[1,8-9]、條件受限等原因未能廣泛應用。然而,基于農藝性狀表型數據對其遺傳多樣性進行分析評價更為直觀、經濟,應用也更加簡便。本研究選用國內外不同生態區的111份多棱大麥為試驗材料,考查7個主要農藝性狀,通過遺傳多樣性指數、主成分分析及聚類分析等方法評價其遺傳多樣性,明確類群間差異。為合理利用多棱大麥種質資源,指導親本選配,創新種質提供科學依據。
111份多棱大麥供試材料中,國內材料86份,來自青海、西藏、河南、江蘇、云南、新疆等16個省份;國外材料25份,來自墨西哥、丹麥、加拿大及美國。其中多棱裸大麥70份,多棱皮大麥41份(表1)。
2017—2018年將111份多棱大麥種質種植于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試驗基地(117°25′E、31°89′N),試驗地為黏壤土,前茬為大豆,土壤pH值6.5,全氮含量為929.0 mg/kg,硝態氮、有效磷、速效鉀含量分別為6.4、6.6、202.1 mg/kg。每份材料種植2行,行長2.0 m,行距0.25 m,株距3 cm。11月上旬播種,試驗地常規田間管理。
于大麥成熟期每份材料隨機取樣15株,按照《大麥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10]測定7個主要農藝性狀:株高、穗下節間長、穗長、單株穗數、單株粒數、單株粒質量和千粒質量,構成表型數據庫。

表1 供試多棱大麥材料名稱、種皮特性及來源地
使用Excel 2013軟件對數據進行初步整理,計算各性狀的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標準差和變異系數。將各個性狀進行10級分類處理,從[Xi≤μ-2σ]到[Xi≤μ+2σ],每間隔0.5σ為一級,分別計算每一級的相對頻率,遺傳多樣性指數(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H′)根據公式H′=-∑Pi㏑Pi求得,式中:Pi為某性狀第i級別的相對頻率[11],i=1,2,3,…,n(n=10)。基于SPSS 25.0軟件進行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采用歐氏距離估算各材料間遺傳差異,以離差平方和法進行聚類。
對供試的111份多棱大麥種質7個主要農藝性狀的變異情況進行統計(表2),結果表明,各性狀變異系數差異較大,由高到低依次是單株粒質量(變幅37.8%)、單株粒數(變幅35.2%)、單株穗數(變幅33.0%)、穗長(變幅24.3%)、千粒質量(變幅17.8%)、穗下節間長(變幅16.9%)和株高(變幅13.7%),表明供試材料在產量構成性狀上類型豐富。然而,各性狀遺傳多樣性指數相近,單株穗數最小(指數1.994),穗下節間長最大(指數2.085),平均值為2.0左右,說明供試材料遺傳多樣性水平普遍較高。

(續表)
基于主成分分析,算出遺傳相關矩陣的特征值,并選取前3個較大的特征值,代表了7個農藝性狀80.000%的變異。入選的3個特征值、累計貢獻率及7個農藝性狀的特征向量見表3。第1主成分特征值為2.715,貢獻率為38.788%,反映的主要是產量構成因子單株粒質量、單株粒數和單株穗數。因此,該主成分值越高越好。第2主成分特征值為1.839,貢獻率為26.269%,主要反映了株高、千粒質量和穗下節間長,但該主成分值不宜太高,否則單株穗數顯著減少,對產量不利。第3主成分特征值為1.046,貢獻率為14.943%,如果該主成分值較高,千粒質量雖較大,但株高和穗下節間長明顯降低,不利于最終產量,因此該主成分值應適中為宜。

表2 供試多棱大麥主要農藝性狀的變異情況

表3 供試多棱大麥主要農藝性狀的主成分分析
對7個農藝性狀數據進行標準化,采用歐氏距離估算各材料間遺傳差異,以離差平方和法進行聚類,在歐氏距離系數為10時,可將111份品種分為3大類群(圖1),每個類群的形態特征見表4。
類群Ⅰ包含44份材料,占供試材料總數的39.6%,其中青海24份,墨西哥5份,西藏4份,云南3份,新疆2份,美國、四川、上海、浙江、貴州和北京各1份。這一類群主要表現為高稈、大穗、千粒質量高,但單株穗數和單株粒數較低,單株粒質量居中,以地方農家品種居多。
類群Ⅱ包含24份材料,占供試材料總數的21.6%,其中墨西哥9份,西藏4份,青海、日本各2份,丹麥、加拿大、北京、河南、江蘇、云南、四川各1份。這一類群的數量最少,表現為矮稈、小穗,單株穗數、單株粒數和千粒質量均較低,以致單株粒質量最低。
類群Ⅲ包含43份材料,占供試材料總數的38.8%,其中青海9份,墨西哥5份,安徽、河南、西藏、江蘇各4份,湖南3份,甘肅2份,丹麥、北京、云南、貴州、黑龍江、吉林、新疆和浙江各1份。這一類群主要表現為株高、穗長居中,單株穗數、單株粒數多,千粒質量高,以致單株粒質量最高。該類群以育成品種為主。

表4 供試大麥3種類群材料7個農藝性狀的平均值差異比較
農藝性狀是作物新品種評價的直觀依據,與產量和品質密切相關,對其多樣性分析是發掘優良基因資源、指導親本選配的必要前提[12]。多棱大麥種質資源分布廣泛,遺傳多樣性豐富[13]。本研究多棱大麥7個農藝性狀的遺傳多樣性指數均較高,表明供試材料遺傳基礎廣,類型豐富,可能與不同來源地生態類型差異大有關。本研究各性狀間變異系數差別較大,如株高、穗下節間長和千粒質量的變異系數較低,而單株粒數等變異系數較高,與其他研究結果[8,14]一致,說明針對不同性狀篩選優良種質難度不同,可先以變異系數較大的單株穗數、單株粒數和單株粒質量進行初選,然后結合株高、穗下節間長和千粒質量來篩選優良種質用作親本。
主成分分析法已在小麥[15]、大豆[16]和燕麥[17]等多種作物上廣泛應用,在區分不同種質農藝、產量性狀優劣以及評價特異種質方面較為清晰直觀[18]。本研究主成分分析結果第1主成分為產量因子,第2、3主成分主要反映株高和千粒質量,與劉亞楠等研究結果[8]相似。主成分內各性狀之間或相互促進、或相互抑制,若以收獲高生物量大麥飼草為目標,則應適當加大第2主成分而降低第3主成分值,但同時要注意株高與單株穗數的相互協調。
聚類分析已廣泛用于農作物種質資源分類評價和遺傳多樣性分析[19-22]。本研究聚類結果與劉亞楠等的報道[8]類似,未將多棱皮大麥和多棱裸大麥完全區分,也未將不同來源地間材料區分開來,可能與本研究是基于幾個主要農藝性狀進行聚類有關,也可能與不同生態區間種質資源交流加強有關。本研究類群Ⅲ表現株高適中、豐產性好,主要是育成品種,如92338-1、95033-1、浙3521、華大麥4號、華大麥10號、駐2003013-1-8-11-2等種質,單株粒質量12~14 g,株高80~85 cm,千粒質量41 g以上,可作為骨干親本;再從類群Ⅰ和Ⅱ有針對性地選擇親本進行組配,對目標性狀進一步改良,以提高育種成效。應當注意的是,本研究中聚類分析采用的是田間表型數據,受環境條件影響較大,因此,對于指導親本選配的效果還需在育種實踐中進行驗證。
綜上所述,基于農藝性狀對大麥遺傳多樣性評價簡單可行。本研究111份多棱大麥種質遺傳多樣性高,各性狀變異差別較大,結合主成分分析與聚類分析結果來綜合評價親本材料,指導親本選配,有助于更快選育出符合育種目標的大麥新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