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俊,朱秀紅,沈 晴,李正輝,孫振軍*
(1.蘇州市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江蘇蘇州215000;2.蘇州市吳中區農技植保推廣站,江蘇蘇州215104)
小麥是太湖地區主要糧食作物之一。蘇州地處太湖流域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因受太湖小氣候影響,地理生態條件獨特,十分適合小麥各種病蟲害的發生與發展[1]。近年來,隨著氣候條件、耕作制度、栽培方式及主栽品種等不斷發生變化,小麥不同病蟲害發生發展也呈現新變化和新特點[2-3]。筆者以蘇州為例對近年來太湖地區小麥病蟲發生特點進行總結分析,并提出相應防控對策,為后期開展小麥重大病蟲害綠色防控提供參考。
據蘇州市植保植檢部門統計,近10年小麥病蟲害逐年單位面積發生種類數和發生面積總體呈下降趨勢,單位面積發生種類數由2011年的3.04個下降到2020年的2.32個,病害大于蟲害(圖1);發生面積由2011年的20.65萬hm2下降到2020年的9.95萬hm2,其中2018年發生面積比2017年下降36.2%(圖2)。急劇下降的原因之一是當地開始推行輪作休耕,當年冬小麥休耕面積達到1.37萬hm2。
近10年病蟲害給蘇州地區小麥造成了一定的產量損失,主要是由病害造成的,尤其是小麥赤霉病嚴重影響小麥產量和品質。近10年中,以2016年小麥病蟲害造成的危害損失最重,當年總危害損失超過萬t,危害損失達10.6 kg/667 m2。2016年以來小麥赤霉病自然發生率不斷降低,小麥病蟲害畝均危害損失也逐年下降(圖3)。
江蘇省小麥病蟲害有30余種,其中對小麥產量影響較大的病害有赤霉病、銹病、黑穗病、紋枯病、白粉病等,蟲害有蚜蟲、麥蜘蛛、黏蟲、吸漿蟲等。太湖麥區近10年影響小麥產量的病害依次為赤霉病、紋枯病、白粉病等,蟲害主要是蚜蟲。
小麥赤霉病是太湖麥區常發性流行病害,發病范圍廣,流行頻率高。受天氣、菌源、小麥品種、小麥生育進程等多因素影響,小麥赤霉病發生流行程度不同。小麥赤霉病從5月上旬開始由南向北逐漸顯癥,5月中旬發生面積迅速上升集中顯癥,5月底小麥進入蠟熟收獲期,病情發展趨于穩定。近10年中2012年小麥赤霉病中等偏重流行,2016年大流行(表1)。

表1 近10年蘇州市小麥赤霉病發生情況與防控效果
小麥紋枯病是一種土傳真菌病害,該病可造成麥稈倒伏和枯白穗,影響小麥產量。太湖麥區的小麥紋枯病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生,這些年由于品種抗性以及秸稈全量還田等耕作制度的變化,逐漸演變成該地區小麥常發性病害。近10年小麥紋枯病自然發生較輕,發生等級為輕發生至中等偏輕發生,始見期有所推遲,通常在2月底至3月初(表2)。
小麥白粉病是小麥生產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也為害葉鞘、莖稈和穗部。近10年小麥白粉病普遍發生,2014—2017年連續中等偏重發生,病株率高達66.06%,病葉率高達54.60%(表2)。白粉病見病時間提早,發生特點表現為前緩后急。

表2 近10年蘇州市小麥紋枯病等病蟲害發生情況
小麥蚜蟲是太湖麥區的常發性害蟲,近10年中2011和2017年發生較重,發生等級分別達大發生和中等偏重發生,蚜穗率超過50%,百穗蚜量達3 233.50頭,其余年份輕發生至中等偏輕發生。
近2年小麥銹病常年在太湖麥區發生較輕,但上升很快,局部地區由次要病害上升為主要病害,2020年銹病呈現發病早、發展快、發生重的特點。4月7日于預測圃始見,平均病葉率0.47%,4月20日上升至13.3%,4月24日上升至54.3%,而到4月30日病葉率已達到100%。5月中旬系統調查,預測圃自然發病三葉最終病葉率96.5%,嚴重度為72.8%,主栽品種揚麥16和鎮麥12發生均較重。2020年條銹病發生面積也明顯增加,達到80 hm2,而此前條銹病在蘇州地區很難查見。
太湖麥區應重點針對赤霉病篩選推廣抗性品種,降低小麥赤霉病流行風險系數,如推廣中抗赤霉病品種鎮麥10號和鎮麥12號等(表3)。另外,慎重跨區引種,嚴防赤霉病流行。

表3 蘇州市主要種植小麥品種抗性情況[5]
把握適度播種量,合理密植,科學水肥管理,溝渠通暢,平衡施肥,增施磷鉀肥,培育壯苗,保證小麥抽穗揚花整齊,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1]。另外,為了保護生態環境,目前多地采取的秸稈全量還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質量,但也帶來了致病菌源的積累。因此,蘇州等沿太湖地區應積極制定優化耕地輪作休耕制度,實行季節性輪作休耕。
嚴格堅持“立足預防,適期用藥”的防治策略,以小麥赤霉病的防治適期確定小麥穗期病蟲的總體防治適期,首次施藥時間為小麥抽穗揚花初期。若小麥抽穗揚花期遇到連續陰雨天,要搶晴抓隙用藥,藥后遇雨需及時補治。
針對赤霉病的防治應替換多菌靈等苯并咪唑類藥種,選用丙硫菌唑、氰烯菌酯、戊唑醇單劑及其復配劑;小麥白粉病應選用丙硫菌唑、吡唑醚菌酯和氯啶菌酯等;小麥紋枯病應選用井岡霉素、苯甲·丙環唑和戊唑醇等農藥。結合多種病害發生情況選用丙硫·戊唑醇和葉菌唑等高效農藥(表4),做到一噴多效,減少農藥使用量。同時應試驗篩選更多高效低毒藥劑品種,輪換用藥,延緩農藥抗性產生。

表4 幾種新型藥劑對小麥赤霉病和銹病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