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凡 張嗣蘭( 通訊作者)
( 重慶市中醫院康復科 重慶 400021)
痹者,祖國醫學認為是閉阻不通之意。常見病因為感受風、寒、濕、熱而導致人體經絡臟腑受邪氣所困,氣血運行不暢,而致肢體、關節、肌膚、筋骨等處疼痛不適,或伴有腫脹、麻木、重著等癥狀的臨床疾病,稱為痹癥[1]。臨床痹證常見分類為五體痹分類,即按人體之中醫五體分別分為皮、肌、脈、筋、骨五痹。?素問·痹論篇?中對痹癥已有較多分類及描述,經后世醫家不斷的總結完善,痹癥診治理論也更加完善。張嗣蘭老師從事臨床40 余年,對中醫藥治療脈痹特別是對痰瘀互結型有自己獨到的經驗,現將其治療痰瘀互結型脈痹經驗總結如下。
《素問·痹論》云:“痹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或“身時熱”, 同時又記載“夏遇此者為脈痹”,故而可見脈痹是以病邪阻于血脈而致血脈不通,且多發于夏天。其病常見癥狀為:肢端瘀暗或發紫,發冷,疼痛難忍,步履艱難;或如條索狀紅腫疼痛,向上蔓延,或起小紅疙瘩,如藤上攀,或伴有發熱;其急者,來勢迅速;其緩者,久羈不愈,甚則肢端紫黑,或潰爛流水,壞死等[2]。類似于現代醫學之血栓性靜脈炎、結節性脈管炎、雷諾氏綜合征、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臨床癥狀[3]。
張嗣蘭根據多年中醫辨證治療經驗,將脈痹分為寒濕凝滯、痰瘀互結型、熱毒熾盛型三型。寒濕凝滯型為濕內注于脈道阻滯血脈運行,加之寒邪收引凝滯,相互為患,故而臨床常見濕邪之粘滯重濁癥狀與寒邪之收引拘急癥狀同時出現,常有面色及四肢蒼白,怕冷,關節拘急疼痛,舌淡,苔白膩,脈弦滑[4]。痰瘀互結型為痰和瘀相互膠著阻塞于脈道,常見局部腫塊且刺痛,或伴有肢體麻木不仁、無力廢用,咳嗽痰多,廣泛皮膚色素沉著,舌紫暗或有斑點,舌底脈絡瘀滯,苔膩,脈弦澀等。熱毒熾盛型為熱毒燔灼營血,阻隔經絡脈道而成,常見臨床癥狀有發熱,面部紅,關節周圍紅腫疼痛,局部皮溫增高,眼睛赤痛,小便短少,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脈數等。
“痰”和“瘀”即是人體內的病理產物,也是致病因素。痰瘀互結型因其有“痰”與“瘀”為兩類不同病理因素,且相互膠著纏綿合而為病,成為一種新的特質的致病因素[5]。古代書籍記載中雖未有明確稱為“痰瘀互結”的證型,但有關痰和瘀的致病原理、臨床辨證、治療用藥均有較多記載。現代研究證實:“痰證”與“瘀證”有著共同的生物化學基礎[6]。張嗣蘭臨證從“痰瘀互結”論治一些脈痹疑難病重癥,常獲顯效。中醫理論認為津血同源,同為水谷精微物質所化生,行于脈內者稱之為血,布散于經脈之外者稱之為為津液,但津與血的相互轉換與化生均靠人體內氣的氣化作用,故有津血同源之說。在病理狀態下,不論是氣化失當,還是津枯血少,均會導致津液聚集而形成痰,血液凝結而成瘀血,且痰和瘀可相互為病,雜合為患,以致痰瘀互結為患,形成臨床難治之證。在痰瘀互結證辨證時關鍵首重舌苔脈像。痰證的舌象,多為舌苔白厚或黃,化熱則可見苔黃膩。當患者舌尖翹起時可見舌系帶根部兩側原有凹陷處飽滿濕滑,這一特征為辨認痰證的主要臨床依據。瘀的舌象多見患者舌質暗紫或有瘀點、瘀斑。當患者舌尖翹起時可見舌系帶兩旁的舌底脈絡瘀滯明顯,這是辨認瘀證的主要臨床依據。此類患者常因氣機不暢可見舌體胖大且邊有齒印。痰證的脈象以滑脈或弦脈為常見,瘀證的脈象則以澀脈為主,故而痰瘀互結證之脈象可見弦、滑或沉澀,并視痰瘀之側重不同而有別,張嗣蘭將痰瘀互結脈像常描述為不暢、不足,不暢體現的是脈道阻滯不通,不足體現的是正氣受痰瘀阻滯后運行不暢而推動力不足。
疼痛是臨床疾病中痰瘀互結證型最常見的癥狀[7]。《張氏醫通》云:“痰挾死血,隨后攻注,流走刺痛。”痰瘀互結阻滯脈絡,致脈道和氣血不通,閉阻則疼痛。此腫疼痛分別具有瘀血刺痛,固定不移的特點,同時也具有痰證重著疼痛的特點,還常伴有麻木和腫塊等癥狀,故而痰瘀互結臨床癥狀多且難愈。《內經》謂:“汁沫與血相搏,則合并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故而痰和瘀互結為病是機體之中脈道長期瘀滯不通而成。張嗣蘭常說痰瘀病證的臨床表現廣泛而復雜多變,古人云“百病皆生于痰”、“怪證屬痰”、“久病屬瘀”,均為其最貼切的描述,故可見疑、難、久、痼之病皆有涉及,故而臨床不可拘泥。
治療時首先應痰瘀同治,臨床上痰瘀互結證相較單純的痰證或瘀證更難治療,痰濁之邪性粘滯而膠著,瘀血之性膠結難化,兩者互相膠結更為頑固。單用祛痰之法,則瘀血難化;單用化瘀之藥,則痰不能除,病根難已。故治療時強調痰瘀同治,同時應用化痰通絡,活血化瘀之法。其次痰瘀同治還強調以治氣為先,氣行則津血運行通暢,痰無所生,瘀無所成,則脈道通暢,故在化痰祛痰瘀時,需兼顧順理氣機,調暢氣血運行。最后張嗣蘭強調溫陽與搜剔入絡之品在該證中的使用,認為痰為陰邪,用溫則散,瘀血屬陰,遇陽則化”, 同時酌情加入蟲蟻入絡之品,可搜剔經絡中之痰瘀,痰祛瘀化,脈道通利。
病案:郭某某,男,70 歲,因“雙下肢反復腫脹疼痛伴潰瘍形成2 年,加重1 周”就診。就診時述雙下肢腫脹已反復發生有十余年,近兩年出現皮膚色素沉著,皮下硬結形成且疼痛,破潰后又愈合,反復發作,呈進行性加重。1 周前患者下肢腫脹明顯加重,不能行走,多個皮下硬結處皮膚破潰、滲液,滲液為淡黃色,未見膿性滲出。患病期間在外院多次口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查體見雙下肢均腫脹,以膝關節以下明顯,左下肢較重,壓之凹陷,皮膚色素廣泛沉著于脛骨前和足背處。雙側小腿科捫及多個皮下硬結形成,以左側較多,部分破潰、壓痛明顯。足趾甲增厚變脆明顯,足背動脈可捫及,舌紫暗或有斑點,苔膩,脈弦澀。B 超檢查未見有血栓形成。中醫診斷為脈痹。辨證為痰瘀互結。治則為化瘀祛痰通絡。方藥:桃仁20g、紅花20g、當歸20g、白芍20g、雞血藤15g、生地15g、地龍15g、芥子10g、黃芪25g、細辛6g 茯苓15g、白術20g、谷芽20g、桑葚20g、陳皮15 克、半夏15 克、檳榔15g。上方3 劑,每劑煎取600 毫升。每日服用三次。每次服200 毫升。飯后半小時服下,每日3 次。二診:患者治療七天后復診,見破潰處均已結痂愈合,下肢發紅疼痛均已消失,可扶拐跛行,仍有皮膚色素沉著,部分皮下硬結已明顯減小,舌淡暗,苔薄膩,脈澀,辨證仍為痰瘀互結,守上方去生地,續用1 周,電話隨訪腫痛均消,破潰已愈,活動正常。按:患者老年男性,慢性起病,來診之時行走困難,見雙下肢皮下硬結形成,且伴有腫痛破潰,結合四診分析,考慮患者為久病痰瘀互結證,以致脈道不通。治則為化瘀祛痰通絡。方中用桃紅四物湯化瘀,用二陳湯祛痰,加用黃芪、白術益氣,用地龍、細辛、芥子走串通絡,故而全方能化瘀祛痰、益氣通絡,以消患者之頑疾。
張嗣蘭在診療痰瘀互結病證時有以下三點特點:①在診斷中重舌脈,常常以舌底脈絡的瘀滯程度來判斷瘀的程度,以舌下舌系帶根部兩側凹陷的飽滿度來判斷痰的程度,脈的描述中常用不暢來形容痰瘀阻滯的輕重,用不足來形容氣推動力的盛衰;②在治療用藥時常用祛痰、化瘀、調氣、通絡同用,但更善重化瘀,桃仁、紅花為老師常用之品,若遇瘀塊疼痛較重則喜歡用三棱、莪術,常獲良效;③強調痰瘀互結證在臨床中屬難治之慢性病,不可操之過急,治當緩圖,若辨證準確,則勿左右改動治則,只需依法堅持用藥,定獲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