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時節,稻谷飄香。10月11日,在張家界民族實驗幼兒園生態教育實踐基地,孩子們在家長的帶領下,學習打高粱、割稻谷,體驗農耕文化,培養節約理念。
邵穎攝影報道初心譜寫別樣青春 胡志英
35年教育生涯中,29次被評為婁底市先進個人,3次受到市政府嘉獎。今年教師節,他因獲評“婁底市教育名師”又一次站上領獎臺。他就是婁底市第四中學老師周宇文。
1986年,畢業后的周宇文放棄留城的機會,來到偏遠的鄉村中學任教。
鄉村學校條件簡陋,學生宿舍因是工棚改建,遇下大雨時,宿舍便有好幾處地方漏雨。不上課時,周宇文會第一時間跑去宿舍,將學生床位轉移到安全地帶,學生的被子濕了,他會把烘干的被子送到學生手中。接過暖暖的被子,學生們感受到了來自周宇文的關愛。
1992年,周宇文來到婁底市第四中學,繼續做著有溫度的教育。在周宇文任教的班級里,他對成績不好的學生格外關愛。在他看來,每一個學生都有閃光點。周宇文的工作日志里詳細記載了他轉化潛能生的故事。
高168班的學生小鵬(化名)迷戀網絡,周宇文與他多次談心,卻收效甚微。一天晚上,周宇文查寢時發現小鵬又不見了,他在街上一家一家網吧尋找,此時已是凌晨一點了。沒辦法,周宇文只得坐在寢室等。過了許久,回來后的小鵬以為面臨的是一頓呵斥,周宇文只輕聲說了句:“時間不早了,快睡吧,明天還要上課。”透過窗戶,看著周宇文疲憊的背影,小鵬心里很不是滋味。
第二天,周宇文找到小鴟談心,給他制訂了學習計劃,并和小鵬家長溝通。為了管好小鵬,在外,小鵬爸媽在學校附近租房陪讀;在校,周宇文全程管理。在這樣的嚴格管理下,小鵬慢慢地能靜下心來讀書了,成績逐漸提高,今年高考以608分考上了河北工業大學。
作為一名學科帶頭人,作為一位教育名師,他希望更多的老師能體會到教師這個職業的價值感和幸福感。同在化學教研組的匡連惠在教學上遇到了瓶頸,作為匡連惠的師傅,周宇文悉心指導,如今,匡連惠成為學校化學教研組組長,更在省、市比賽中多次獲一等獎。同時,學校實施的“青藍工程”“名師工程”,周宇文也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一路艱辛一路歌。周宇文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做有溫度的教育。他始終以“在路上”的姿態立足當下,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他對教師這份職業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