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世日

深秋十月,涼風習習,丹桂飄香。江華瑤族自治縣水口中學建檔立卡貧困生趙小敏(化名)正歡快地在足球場上踢著球。
趙小敏是江華蔚竹口鄉人,家距學校50多里。去年底,原校長鄧馮春了解到趙小敏因個人厭學和家庭等原因不愿意回學校。得知情況后,該校迅速成立了由學校校長、班主任、鎮政府干部、駐村干部、村干部等組成的“鎮長+村長+家長”和“教育局長+學校校長+教師”的六長雙線“三幫一”控流保學小組幫扶趙小敏。通過一次次到趙小敏家里與他促膝談心,走進他的心靈深處,趙小敏表示愿意重返學校。
趙小敏回學校后,學校充分發揮青少年校園足球學校的優勢,開展全校足球活動,吸引因厭學的貧困學生找到在學校的樂趣。同時,各班實際組建了足球隊,將趙小敏這樣愛運動的孩子吸引到學校足球活動中,讓他在足球運動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同時,還成立了班主任為主、任課老師為輔的“多對一”老師幫扶小組,從思想、學業、生活等方面進行幫助。
“是學校的活動,老師的幫助感化了孩子,現在孩子越來越感受到學校的快樂,也變得陽光了!”趙小敏的母親說。
今年,全縣將所有有輟學傾向在家的建檔立卡學生通過“三幫一”勸回到校,安心讀書。同時,結合結對幫扶,各中小學派出教師與建檔立卡學生結成對子,解決貧困家庭子女讀書的實際困難。
“免除了建檔立卡學生的書籍課本費、教輔資料費、平安保險費、作業本費等費用,確保他們‘零負擔上學。”江華瑤族自治縣教育資助中心主任楊迪武說。
這是江華全力做好教育扶貧,高質量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個例子。
在中南大學讀研究生的江華籍貧困生盧小力靠享受社會、國家的資助政策,減輕了家里的負擔。今年,全縣700多名二本以上院校錄取的貧困大學新生通過助學、生源地信用貸款等方面圓了他們的大學夢。
家住該縣碼市鎮竹市村建檔立卡戶劉小念一雙在道縣上關中心小學的兒女,都領到了建檔立卡戶子女生活補助。
劉小念告訴筆者,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在縣外就讀的,每期都能領到200元補助。
近年來,江華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脫貧攻堅工作,除了通過“三幫一”強化控流保學和送教上門工作外,縣財政還單列資金700萬元設立了“深度貧困教育助學專項資金”用于建檔立卡學生的學雜費、書籍課本費、教輔資料費、平安保險費、作業本費、搭餐費和校車費等補助,實行政府兜底,讓他們真正實現“零負擔”入學和安心讀書。同時,還加強了教育資助、控流保學等扶貧領域的整治、督查工作,重點解決外省、外縣等就讀的建檔立卡家庭孩子資助的問題,對學校在精準資助、控流保學、送教上門落實主體責任不力、存在形式主義的給予問題,并納入學校年終績效考核。
楊迪武介紹,在外省、外縣就讀的江華籍建檔立卡家庭孩子資助不僅實現了應助盡助,還實現了建檔立卡學生人人享受教育資助。
同時,江華按照“政府主導+部門發力+社會助力+群眾出力”的教育扶貧模式推進教育資助,建立起了村、校、鄉鎮、縣四級詳細資助臺賬,實行動態管理,教育精準資助。2014年以來,該縣共資助學生43萬多人次,共計發放各類資助金近2.5億元,共辦理生源地助學貸款1.4萬多筆,總貸款金額達1.14億多元,保障了貧困學生順利進入高校就讀、減輕家庭負擔,助力江華脫貧攻堅。
同時,江華充分利用縣職業中專的優勢,做到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有機融合,對建檔立卡家庭進行電商、機電、旅游管理等培訓,達到學習(轉移培訓)一人,就業(創業)一人,脫貧一戶的思路。全面接收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入學學習技能培訓,保證貧困家庭孩子擁有一技之長,實現貧困家庭1人讀職業學校或參加培訓,就業1人,脫貧1戶。脫貧攻堅關鍵在農村,建檔立卡家庭有一人學一門技術,就能實現一人就業,脫貧一戶。
陳玉是建檔立卡家庭學生,從江華職業中專旅游管理專業畢業后推薦到了該縣神州瑤都大酒店就業,一家實現了脫貧。“好在政策好,每期都有補助,讓自己順利畢業,還推薦了工作,有了固定收入,讓家里擺脫了貧困。”陳玉說。
目前,江華職業中專通過與神州瑤都大酒店、九恒集團、德貴集團等縣內優質企業合作,建立了技能人才培養“校企合作”模式,保證了建檔立卡學生就業。
“去年以來,共推薦500多位建檔立卡學生在縣內外企業就業,真正實現了脫貧,阻斷了貧困代際傳遞。”江華職業中專學校校長奉天生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