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麗蓉
開學那天,轉學生小秦在媽媽的陪同下來班上報到。高高的個子讓我感受到了遺傳基因的神奇;結實的身板猜得出媽媽的廚藝非同一般;缺掉的門牙提醒我,她才七八歲。
第二天編排座位時,我把小秦安排在倒數第二排——一個活潑女生的旁邊,以便消除她對新班級的陌生感。小秦卻把書包放在倒數第一排的座位上,說:“我就坐這里。”堅定的語氣似乎沒有商量的余地。
“你為什么坐這里?”我問。
“坐哪兒都一樣。”她不屑地說。
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我聲音提高了八度:“在教室里,聽你的還是聽我的?”她默默地把書包提到倒數第二個座位上坐下來,臉紅透了。
作自我介紹時,她表現得很大方。我借機表揚她:“你的普通話很標準,說話很連貫,介紹自己也很有條理。只是在學校里要服從老師的安排,可以嗎?”
小秦一臉疑惑:“我沒有不聽安排啊?你剛才讓我介紹自己,我不都介紹了嗎?”
還狡辯?我來火了:“那我先前讓你坐倒數第二個,你為什么要坐倒數第一個?還說‘坐哪兒都一樣。”盡管沒有大發雷霆,我也聽得出自己的語氣里有責問。她揚起圓臉說:“我個子高,怕擋住后面的同學啊。”
我內心一驚:多么淳樸的回答。可我不問青紅皂白地就把她批評了一頓。我為自己的“專制”羞愧不已。我放下老師的架子公開道歉:“對不起,是老師誤會你了!”在我停頓的間隙,她又補充到:“以前老師總讓我坐最后一個,因為我個子太高了。我也想坐前面,可媽媽說坐哪兒都一樣。”原來,善良的孩子背后有一個能替他人著想的媽媽。
還有一次教學觀摩活動,有一名老師執教課文《秋天》。在欣賞完美麗的秋天后,老師問孩子們:“你們喜歡秋天嗎?”孩子們紛紛舉手發表意見,描述了秋天的美好,表達了對秋天的喜愛。老師的目的達到了,很是滿意。一個孩子舉手站了起來:“老師,我不喜歡秋天!”全場驚訝。怎么收場呢?我替執教老師緊張起來。執教老師不慌不忙地說道:“那你說說自己為什么不喜歡秋天,好嗎?”“秋天到了,地上每天都有好多好多落葉,我媽媽是環衛工人,每天都要掃好久,她每天都好累,我討厭秋天!”他把三個“每天”說得很重,語氣里似乎充滿痛恨,也讓我們聽出了他對媽媽那種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心疼。
“多么有孝心的孩子!”我們都為他鼓掌。
讀懂孩子背后的故事,給孩子一個解釋的機會。在理解接納孩子的同時,保護了孩子的那份純真,也柔軟了我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