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燕芬
許多教師眼睛只盯著優秀學生,直到近些年客觀形勢變化,才更加關注弱勢學生。部分學生的家庭存在問題,造成他們行為習慣不良,學習基礎也較差,難以參與誦讀、演講、寫作及綜合性學習活動。同行們時常會情緒低落,但也會互相勉勵,因為轉化問題生、學困生更有挑戰性。
一次學習李賀《雁門太守行》,讀到“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有愛刷存在感的學生不假思索地說:“去送死。”
我順勢反問:“真的是去送死嗎?”
學生們經過思索仍不知如何回答。我帶領學生回顧前三聯的詩句,詩人用濃重的色彩描繪戰爭的悲壯;結合講解尾聯引用的典故,以及對環境的渲染和鋪墊,學生大致能夠理解詩歌主旨,但呈現出一種無法準確表達的痛苦。
我問學生:“是送死,還是廝殺、戰斗、拼搏,抑或是浴血奮戰、背水一戰、沖鋒陷陣?”學生這才完全領悟:不同的用詞表現的是不同的思想情感,這首詩表現的是將士們誓死報效國家的決心。
由此可見,課堂上一名學生的言語錯誤自有它的價值,教師可以借此糾正許多學生在理解和表達上的偏差。
除了語文課堂,校園生活也是師生情感溝通、思想交流的主陣地。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比如寫作教學,我著力啟發學生思維,鼓勵他們記錄自己的生活,抒寫自己的體驗,表達真情實感。有的學生的習作在班級交流中得到廣泛認可;有的學生在讀書征文中取得好成績;有的學生敞開心扉,愛上了寫作,也愛上了語文。
這種教學探索讓我堅信,要盡可能地引領學生在讀書之余,發現生活,認識自我,真切體會到生命的成長,并通過寫作將生活體驗轉化為文字,進一步推動反思,形成新的感悟。我還特別關注那些問題學生,常常和他們對生活體驗進行細致的交流,潛移默化地向他們傳遞正確的價值觀。
在教育探索的旅程中,教師會遇到形形色色、有待塑造的學生。他們來自不同家庭,性情各異,興趣迥異,基礎參差不齊,但都具備成才的潛能。“越來越難教”不是教育教學的頑疾,而是一次對全體教師的考驗。主動出擊,持續抵抗,是教師應具備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