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昭
摘要:本文從“積極創設情境,使學生‘想問;想方設法營造氛圍,使學生‘敢問;培養良好習慣,使學生‘好問”三個方面,闡述了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
關鍵詞:想問;敢問;好問
教師重視學生的質疑正是調動其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一環。在小學數學的教學實踐中,我在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實踐。
一、積極創設情境,使學生“想問”
在教學工作中,經常聽教師議論:“現在的學生太懶了,學問學問,隨學隨問。可學生就是不問,即使不會也不問,真拿他們沒辦法。”學生的思維活動總不能跳出我們教師預先設計好的“圈子”,同時又生怕因為質疑遭到教師的訓斥。因此我認為應該積極創設情境,讓學生質疑,使質疑成為學生的自身需要。
例如學習百分數應用題時,我出示了這樣一題“某車間去年加工一批零件,結果10個月超產30%,照這樣計算,去年一年可超產百分之幾?”學生受“照這樣計算”的干擾,按常規解為:30%÷10×12=36%,這時候我向學生明確指出這種解法不對。學生瞪大了眼睛望著我,好像要從我的臉上找出答案,我要求學生自己進行思考,并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我提示學生,“10個月超產30%”,這10個月實際完成了全年計劃的百分之幾?每個月實際完成了計劃的百分之幾?這時候學生的質疑就如饑1以渴,在我的引導和點撥下,學生很快列出了正確的算式:(1+30%)÷10×12=56%。
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應抓住一個“巧”字,掌握一個“活”字,根據具體情況,積極創設情境,學生就樂于將自己的疑惑提出來。
二、想方設法營造氛圍,使學生“敢問”
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學生發揮積極主動性的前提,它能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使學生處于一種寬松的身心環境中。學生心情舒暢,就能迅速地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樂于思維,敢于質疑。因此,我們教師要與學生角色平等,變“一言堂”為師生互動。
例如在“百分數應用題”的教學中,我出了一道這樣的題:“一個班學生人數不超過50人,其中女生人數是男生人數的80%,問這個班最多有多少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見了這題,學生當時即向我提出:“這道題未曾告訴具體人數,無法解答。”還有的學生提出:“告訴女生人數是男生人數的80%這個條件,又應該如何求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這時,我反問學生:“學生的人數應該是什么數?”學生回答“學生的人數應該是整數。”我又啟發學生:“女生人數是男生人數的80%,這80%化成分數是多少?”我讓學生進行討論交流,經過討論,他們也很快得出了結論,因為80%=4/5,4+5=9,因此這個班的人數最多是45人,并很快求出了這個班級男女學生的人數。我們要采用語言的激勵、手勢的肯定、眼神的默許等手段,對學生的質疑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賞。
三、培養良好習慣,使學生“好問”
小學數學教學,不但要讓學生想質疑,敢質疑,還要讓學生主動質疑。
如教學“比的基本性質”后,我引導學生質疑:學了比的基本性質,你會想到什么性質?一學生頓時舉手:我想起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商不變的性質。另一名學生說:老師,為什么在“商不變性質”中沒有“同時乘以或者同時除以相同的數”而用“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的說法?又有學生說:小數的基本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有聯系嗎?學生質疑的情緒極其高漲,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我則給予適當點撥,讓學生撥開疑云,疏通障礙,變阻為通。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它們的聯系和區別。牢固地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質。教師導之有方,常導不懈,學生便能自獲其知,自增其能。
綜上所述,我認為在教學實踐中,應該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想問、敢問、好問、會問,使學生由被動懷疑逐步轉向主動質疑,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從而調動其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在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等多方面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