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seel
多元的表達方式是后現代藝術最大的特點,也是藝術能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此時,歸類仿佛并不那么重要,而最應該體會的是藝術家直接對象中的隱形表達。
Anselm Kiefer
安塞姆·基弗
“混合材料與顏料的多重實踐”
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于1945年3月8日出生于德國多瑙什琴根,童年時目睹房屋被炸毀的經歷,這對他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探索德國戰后的身份、歷史和神話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他不僅是一位畫家,更是雕塑家和裝置藝術家。他的作品中不僅顏料運用自由,更融合了稻草、灰燼、粘土、照片、鉛和蟲膠等各種材料,以其特有的紋理,形成了鮮明的、令人難忘的畫面,具有令人難忘的形體感。他曾說:“廢墟對我來說是開始。利用這些碎片,你可以構建新的想法。它們是開始的象征。”基弗在他的整個作品中與過去進行爭論,并討論了歷史上的禁忌和最近有爭議的問題。納粹統治的主題尤其體現在他的作品中。例如,油畫《瑪格麗特》(布面油畫和稻草)的靈感來自保羅策蘭的著名詩作《死亡賦格》。他的作品的特點是毫不動搖地愿意面對他的黑暗文化的過去和未實現的潛力。在作品中,往往是一個大的、對抗性的、規模非常適合的主題。他的作品的另一個特點是找到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人物、傳奇人物或歷史遺跡的簽名或名字。所有這些符號元素都被基弗置于自己的作品當中,這導致他的作品又被聯系到新象征主義和新表現主義。
Yasumasa Morimura
森村泰昌
“藝術很難,我并沒有在娛樂”
森村泰昌(Yasumasa Morimura)于1951年出生于日本,當代攝影藝術家。20世紀80年代因出版攝影集《自畫像(梵·高)》而引起人們的關注。他的作品主要是對藝術史上的經典繪畫和名人照片用攝影的方式進行重新解構,例如他模仿和解構了馬奈的著名油畫《奧林匹亞》。這種獨特的拍攝方式使森村泰昌在70年代后期興起的“裝置攝影”潮流中取得一席之地。1985年,森村泰昌童話般神奇地亮出了他的新作《自畫像》。這是一幅以梵·高的《自畫像》為原形的“復制品”。森村泰昌模仿原作的造型和色彩,將油畫顏料直接涂在自己臉上和衣服上,戴上用橡皮泥仿制的棉帽,在照相機前完成了對名畫的“復制”。初看上去,似乎是梵·高作品的復印件,但隨著觀察的深入,人們的視線被引向細節部分,很快就發現自己上當了,那一雙活生生的眼睛顯然不是畫筆所能成就的。真實和虛擬的并存,使畫面投射出罕有的多義性,其手法之獨到令所有人頓覺耳目一新。
Christian Boltanski克里斯蒂安·波爾坦斯基
“我的工作是關于死亡的事實”
克里斯蒂安·波爾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于1944年出生于巴黎,他是攝影師、畫家、雕塑家和裝置藝術家。在其出生之際正值“二戰”接近尾聲,作為一名猶太裔,他從小對于猶太人的遭遇有著不可磨滅的記憶,這些記憶造就了波爾坦斯基在其后的藝術創作中對于個體、生命與死亡的不斷思考。例如在《抽屜》(Tiroir)系列作品中,他將眾多兒童的面孔打印出來,擺放成祭壇的形式,輔之以凄涼的燈光,構造出類似大屠殺之后的悼念場景。總之,這位藝術家從諸如明信片、報紙、警察檔案和家庭相冊中挑選出照片形成裝置,將日常生活與高級藝術融合在一起。他的作品涉及失落、記憶、童年和死亡的概念,通常充當集體文化儀式和事件的紀念館或圣地,并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