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澤群

秋收時節,和煦的陽光照耀著昌圖縣昌圖鎮太陽山村。玉米已經收完,只留下枯黃的秸稈整齊地躺在黑油油的土地上。遠遠近近的山包上,種植著大片的榛子樹和果樹,濃郁的綠色掩住了枝頭的累累碩果。這個遼北平原上的村莊看上去如此普通,直到村黨總支書記馬文環說出“村民年人均純收入1.8萬元”這個數字,才讓記者意識到了太陽山村的不凡之處。
太陽山村種植榛子和果樹已有十幾年歷史。早些年,各家各戶單打獨斗、各自為戰,大都栽植“大路貨”,產量低、口感差,收效甚微。為實現千家萬戶小生產與瞬息萬變大市場的對接,太陽山村黨總支以場地入股成立了昌圖縣鄉土情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引進“雞心海棠”蘋果等時新品種,為果農提供產供銷一條龍服務。2018年,在原合作社的基礎上,昌圖縣閃紅榛果種植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入社榛農、果農達200多戶。合作社邀請沈陽農業大學的專家,采取現場授課、微信群講解等方式,傳授品種選育、果樹栽培、病害防治、田間管理等技術,組建黨員、致富骨干20多人構成的經紀人隊伍跑市場,為村民解除了生產和銷售的后顧之憂。目前,全村80%的水果實現了訂單銷售,帶著黑土地溫度的榛果插上了翅膀,銷往東北各大城市和上海、廣東等南方市場,遠銷俄羅斯、泰國、緬甸等國家。
“脫貧致富,振興村莊,我們靠的就是實干。”馬文環扳著手指頭細數大伙兒干出來的成績:榛子總面積達1萬畝,總收入達1000萬元;水果總面積達8000畝,總收入達4500萬元;今年有2戶村民收入超過50萬元,10戶村民收入超過30萬元,4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
“還是得干,不干老得受窮。”村民老孫看著自己家還沒坐果的樹林,不好意思地笑了。以前,老孫一直靠政府救濟維持生活,家庭年收入不到4000元。村第一書記朱鴻和村“兩委”班子成員一次次去他家,詳細講解退耕還林種果樹的相關政策和收益。“種玉米每畝效益不足500元,種榛子樹每畝效益超千元,種果樹每畝效益超過5000元。”老孫覺醒了,立志要通過勤勞的雙手換來富足的生活。在農技專家的指導下,老孫把自家承包地全部栽種上了優質果苗,預計3年坐果后年收入可達4萬元以上。
十幾年前,兒子剛娶上媳婦,村民李秀娟就患上了雙側股骨頭壞死,沒有錢做手術,只能靠吃藥維持。盡管生活帶給她磨難,但她過日子的心氣一直很足,家庭脫貧之路可以說是“多點開花”:坡上種的果樹今年收入3萬多元;院子里養的豬今年賣了兩茬豬崽,收入8萬元;大門外的水塘里還養了鯽魚和幾十只大鵝。
“村里對我很關心,去年幫助我給果樹換了新品種,等雞心海棠坐果,收入還能增加一些。”李秀娟告訴記者,家里人正在商量去大醫院給她做手術的事情。
面對鏡頭,李秀娟豎起了大拇指,為美好生活點贊,為實干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