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未未

近年來,宜賓市認真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二十字”總要求,牢固樹立基層黨建“融入、跟進、引領”理念,以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為突破,堅持黨建引領各類資源力量向基層下沉、向農村聚合,竹、茶、釀酒專用糧等“6+3”特色優勢產業加快發展,鄉村振興發展的動力活力持續增強。2019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999元、增長10.4%,集體經濟空白村全面消除,年收入超100萬元的村達到103個。
深化改革蓄勢賦能,夯實鄉村振興的發展基礎。針對宜賓鄉鎮、建制村“數量多、面積小、人口少、經濟弱”的實際,按照“做大縣城、做強中心鎮、做優特色村”的思路,在全省率先啟動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形成以縣城為核心、中心鎮為支撐、特色村為節點的“大強優”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新格局。一是優化空間布局。鎮村“兩項改革”后,全市減少鄉鎮50個、減幅26.5%,減少建制村1021個、減幅36.27%;鄉鎮平均面積從71.74平方公里增加到97.58平方公里;建制村平均面積從4.65平方公里增加到7.5平方公里,切實優化鄉村資源配置和空間布局,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構了發展版圖、奠定了堅實基礎。二是健全鎮村領導機制。建立鄉鎮領導班子功能結構模型,縣城所在地鎮黨委書記由縣委常委兼任,中心鎮黨委書記由副縣級干部擔任,擇優選派32名35歲以下優秀年輕干部擔任鄉鎮黨委書記。全面推行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挑”和村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一肩挑”比例達97.2%,探索啟動村黨組織書記專職化管理試點。三是持續釋放改革紅利。制定《支持20個中心鎮發展的指導意見》《支持中心村、特色村發展的指導意見》,統籌編制20個中心鎮、300個特色村規劃,重點培育省級鄉村振興先進鄉鎮6個、先進村40個。按副科級單位規范化建設鄉鎮便民服務中心,嚴格落實村干部坐(值)班制度,全面設置村級代辦點,大力提升便民服務水平。
鄉村善治凝心聚力,夯實鄉村振興的群眾基礎。緊扣鄉村治理制度創新和能力建設,編制《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兩年(2020—2021年)行動計劃》, 堅持示范引領,健全制度機制,完善黨組織領導的“三治融合”鄉村治理體系,引領群眾主動參與治理。一是建立“五個一”聯系幫扶制度:1村1名聯系縣領導、1名包村鄉鎮領導、1支駐村工作隊、1名法律工作者、1名干警(輔警),明確鄉村治理工作職責,常態化聯村走村訪村。二是探索“一約五會”治理機制。由黨組織牽頭修訂完善村民公約,探索組建村民議事會、老年協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會等村級組織,推薦德高望重的黨員同志擔任負責人,明確組成人員、工作職責,完善組織章程、議事機制,搭建多方參與治理平臺,豐富完善鄉村治理有效實現形式。三是強化鄉村治理試點示范。突出典型性、代表性,重點探索完善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鄉村人居環境整治體系、鄉村治理組織體系等內容,擇優遴選3個省級、8個市級試點推進鄉鎮治理現代化。按照“四優鄉鎮”“六強村莊”創建標準,擇優推薦4個鄉鎮、40個村創評省級鄉村治理示范村鎮,通過示范帶動整體提升。
“選育用管”同向發力,夯實鄉村振興的干部基礎。深化“春風經驗”,建立村級帶頭人全鏈條“選育用管”機制,大規模選拔培養王家元式的村級帶頭人隊伍,建強農村骨干力量。一是強化優秀農民工回引培養。制定《流動黨員黨組織管理辦法》,對新建流動黨員黨組織補助5萬元—10萬元黨建工作經費,加快推進農民工主要務工集中地黨組織全覆蓋。出臺《促進農民工就業創業八條政策措施》,對返鄉領辦企業符合條件的,給予投資額或營業額5%左右的一次性補助。實施“農民工聚火工程”,回引農民工村干部5731名,其中村黨組織書記993名。二是強化“領頭雁”培訓提能。實施鄉村治理、集體經濟、優秀年輕書記示范培訓,采取“理論學習+實地考察+掛職鍛煉”的方式,擇優選派到省內外系統學習。實施農村干部人才學歷提升工程,選送3284名村干部入校深造,對按規定完成大專以上學歷的補助學費的80%。三是強化村干部嚴管厚愛。分別制定村黨組織書記、村干部管理辦法,今年全市已從優秀村黨組織書記中選拔9名鄉鎮副科級領導干部,靶向聘錄鄉鎮事業人員35名。制定落實村級小微權力清單,規范議事決策、工程項目、“三資”管理等,推動村干部聚焦農村工作主責主業。
利益聯結強村富民,夯實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總結推廣村級集體經濟“一統四變”12種發展模式,強化村級黨組織“造血”功能,持續推進產業發展、集體壯大、群眾增收。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扶持發展村集體經濟政策措施》,在品牌創建、要素保障、稅費優惠、信貸擔保等10個方面給予政策扶持,明確技術含量低的涉農項目可按民辦公助、一事一議等程序委托村集體實施,縣(區)可將當年度建設用地指標、增減掛鉤收益、土地出讓金的一定比例,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二是設立專項資金扶持。市財政投入1億元設立黨的建設發展資金,由銀行放大10倍后向村集體參與、利益聯結規范、經營持續穩定的扶持對象,提供200萬元/個的“興村貸”貼息貸款,涉及竹產業、茶產業、釀酒專用糧產業、肉牛養殖等,有效扶持特色優勢產業集中連片發展。三是健全管理運行機制。制定《集體經濟扶持項目管理辦法》,明確中省財政扶持村項目的申報實施、資金管理、評估審核等程序。建立村干部“基本報酬+績效報酬+集體經濟創收獎勵”制度,按程序提取不超過集體經濟純收益新增部分的20%用于集體經濟組織管理人員考核補助,激發村干部干事創業激情。(作者系中共宜賓市委組織部副部長) (責編/劉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