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社宣


今年國慶中秋長假的前一天晚上,一場獻禮新中國成立71周年的社區嘉年華文藝演出在成都市成華區二仙橋街道文體活動中心舉行。社區居民用自編自導的舞蹈獻禮祖國,致敬美好生活。
社區居民眼里的美好,也是心中景致的投射。
在推進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實踐中,這個占地面積0.72平方公里,居住著5373戶、14782人的大型國有企業老舊生活區,探索建立了黨建引領、政企聯動、多方參與、市場化運作的工作機制,使老舊小區實現有機更新,居民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變,70歲老舊院落有機更新
“正在拆改,春節前就可以交鑰匙。”自從20世紀70年代來到成都機車車輛廠后,吳大姐的工作和生活都在下澗槽社區。她見證了下澗槽社區的火紅歲月,也看著它與自己一起走向“暮年”。作為曾經在社區“破墻”改造中“鬧得最兇的那一個”,吳大姐如今成了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伴隨著下澗槽社區“破墻”開始的,是成都市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工作的破題。
2017年下半年,隨著成都市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大會的召開,下澗槽社區被確立為成華區3個市級示范社區之一,一場醞釀已久的改變拉開帷幕。
2017年,下澗槽社區組織社區規劃師團隊,與居民小組長、網格員、議事小組成員等一起,前后發放了2600多份調查問卷,并根據線上征集來的2000余條居民意見建議,最終確定了黨建引領、政企聯動、多方參與、市場化運作的改造模式。2018年,成華區與中車成都公司共同投入2.7億元,按照“拆墻并院、空間再造、保留記憶”的改造思路,對下澗槽社區的生活區和周邊環境進行有機更新。
“我們主要負責院落內部的‘三供一業改造和院落整治,成華區政府進行院落外部的道路整治、公共服務空間打造、特色街區提升等工程。”全程參與院落改造的中車成都公司社會事務部黨總支書記侯衛東印象深刻,在他看來,政企攜手在實現老舊小區改造提速的同時,也更加專業化。
2019 年春節前,下澗槽社區煥然一新:拆除的500余處1.5萬平方米違建,變成新增的1.2萬平方米綠地和5000平方米的公共服務空間;改造后的126棟居民樓、284個單元和5373戶老房子有了新立面、鋪設了新的水電氣管道……
融,便捷服務到居民家門口
秋日的早晨,下澗槽社區主院落里道路整潔有序,左鄰右舍見面微笑致意;黨群服務中心內,志愿者帶領小區居民正在練舞;就連散落在小區門口的幾輛共享單車,也被擺放得整整齊齊。
去年開始,曾經搬離的老鄰居們又回來了。從搬離到搬回,見證的不僅是下澗槽社區“面子”的變化,還有“里子”的改變。
“左手邊的黨群服務中心可以辦社保、處理車輛違章、辦護照,還可以補衣服、理頭發。”居民姜長盛每天上午都會到下澗槽社區的戶外活動中心喝茶聊天,“出門斜對面就是文體活動中心,我愛人是社區唯美舞蹈隊的,現在既有免費排練場所,還有專業老師指導,方便得很。”
社區發展治理的用戶是居民,要讓居民滿意,多元參與、共建共治共享是關鍵一招。姜長盛看到的改變,來自“群眾性”和“專業性”的有機結合。
“廣泛發動社會組織、社會企業、駐區單位、‘兩新組織代表及轄區居民一起參與社區營造項目規劃,用規劃激活居民參與熱情。”下澗槽社區黨委書記李平介紹,圍繞居民需求,社區充分發揮發展治理支持中心資源整合、孵化培育、供需對接、社區服務作用,引入社會企業社會組織39個、發動居民組建自組織21個、與12家駐區單位合作,通過項目活動開展,有效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到社區服務中,形成協同治理的工作格局。
隨之而來的是,作為社區公共服務的“主陣地”依次得到營造:升級黨群服務中心、市民文體活動中心,新建“鄰里月臺”社區營造中心,打造“歲月廚香”社區助老服務餐廳……
最近,居民楊先武參加了“鄰里月臺”里的社區鄰里互助項目“義倉”:通過轄區愛心鄰里和企業資源為困難群眾提供幫助支持。“都是老同事、老鄰居,為社區做點服務和貢獻讓我退休之后又找到了歸屬感。”
楊先武表示,這里也是社區居民最喜歡的一處地方,居民手工藝品格子鋪、市民會客廳、社會組織工作站、志愿者驛站、共享微劇場等功能空間一應俱全。
活,用社會資源換優質服務
“讓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把各種資源調動、整合、運用起來,在改造社區環境和營造公共服務空間中嘗到“甜頭”的下澗槽社區將這一“絕招”用到了公共服務提供中。用成華區委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的話來說,就是創新“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以政府兜底為保障,以市場補缺為突破,以培育各種社會組織為載體”的服務管理模式。
2018年,二仙橋街道通過政府投資500萬元,以場地資源換服務的方式,撬動社會組織“愛有戲”投入社會資金15萬元,采取“集中孵化+個性培育+專向引育”模式,對區域社會組織、社區企業進行系統培育和扶持。
在社區燈光球場前,李平介紹,社會組織“愛有戲”利用原成都機車車輛廠的文化樓、燈光球場等現有資源,創新推行“一元租金、資源換服務”“公益+低償”的方式,引入院壩文化公司對文體活動中心進行管理運營,導入四川省歌舞劇院等30余家優質社會組織和企業,集成推出可滿足市民多層次需求的各類社區服務“套餐”。
“我們在進行群眾文化活動免費指導和體驗的同時,每年為群眾提供25場公益演出,營收的5%納入社區公共服務基金。”燈光球場運營方四川院壩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剛介紹,截至今年8月,公司累計為社區居民提供教育、文化等5類14項專業文化服務,每周開展文體活動、公益培訓、沙龍聚會等20余場。
由外至內,“活”起來了的社區讓城市更有溫度,讓市民生活更有質感。下澗槽社區的華麗轉身,是成都推進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工作三年多來的一個縮影,也是成都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的最初起點和最終落腳點。(供稿、供圖單位/成都市委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 (責編/陳賢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