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耀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可發生于身體的各個部位。近年來,隨著環境污染的加重、生活節奏的加快,淋巴瘤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并且呈現年輕化趨勢。很多人對于這種“似癌非癌”的惡性腫瘤知之甚少。其實,只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淋巴瘤預后較好,甚至可以治愈。
淋巴瘤的首發癥狀并不明顯,多為不痛不癢的淺表淋巴結腫大,超過50%的淋巴結腫大首發部位在頸部,其次為鎖骨、腋窩淋巴結。淋巴結腫大若壓迫臨近器官,可引起相應癥狀,如縱隔、肺門淋巴結腫塊可導致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不明原因的發熱也是淋巴瘤常見的首發癥狀之一。因此,如果出現不痛不癢的淋巴結腫大,或是找不到原因的發燒、盜汗、消瘦、瘙癢等癥狀,可別放松警惕,應盡早到醫院就診,排除淋巴瘤的可能。病理學檢查是診斷的主要手段與依據,包括淋巴結活檢與穿刺活檢。
根據病理學特點,淋巴瘤主要分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霍奇金淋巴瘤(HL)。20%~30%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可伴有發熱、盜汗和消瘦,其次是皮膚瘙癢和乏力,全身瘙癢也可以是唯一癥狀;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發熱、盜汗、消瘦等全身癥狀多見于晚期,全身瘙癢少見。此外,飲酒痛為霍奇金淋巴瘤的特殊癥狀,常在飲酒數分鐘至幾小時內發生腫瘤部位疼痛。
根據病理類型和分期不同,淋巴瘤的治療方式也各有不同,但主要是以化療、生物靶向治療和放療為主的綜合治療。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研究的深入開展,淋巴瘤的治療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已經成為通過化療可以治愈的腫瘤之一。即便是沒有治愈,通過有效治療,許多淋巴瘤患者也可以長期帶瘤生存。所以,淋巴瘤患者一定要有戰勝疾病的信心和決心,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
決定淋巴瘤治療效果的因素多種多樣,其中淋巴瘤的早期發現、規范化診療、全程化管理是關鍵。
目前,盡管我國對于淋巴瘤的診治有了不小的進步,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間。美國國立癌癥中心統計分析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約為70%,而我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到40%。造成上述差異的原因與患者的經濟情況、治療依從性以及診療的規范性等相關。因此,為了提高患者生存期和生存質量,我們應積極推行淋巴瘤的全程化管理模式。
何為全程化管理模式?具體來講,入院前,針對初診的淋巴瘤患者開展科普教育,全面提高患者對淋巴瘤的認知,增強患者治療信心;住院中,對患者進行專業的1對1管理,全方位解決患者診療疑慮及治療中出現的心理、生理問題;出院后,定期對患者進行隨訪和健康指導,了解治療后的不良反應、復查評估等,并根據醫囑提醒按時復查。使得患者治療前、治療中、治療后均有專業人員進行全程化指導。
規范化專科護理也是淋巴瘤全程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全程化管理中,護理人員將給予患者“淋巴瘤關愛手冊”,并幫助建立“淋巴瘤關愛日志”和“淋巴瘤化療隨訪本”,做好日常飲食、家庭護理等,全方位幫助患者抗擊淋巴瘤。
淋巴瘤全程化管理不是醫院“單打獨斗”,需要醫護患,以及患者家屬四方共同努力。只有讓全程化管理的觀念深入人心,才能讓淋巴瘤的診治更加規范化、精細化,才能進一步提升淋巴瘤的診療水平。
1.淋巴結腫大就一定是淋巴瘤?
可引起淋巴結腫大的原因非常多,不一定就是淋巴瘤。其中,淋巴結炎是淋巴結腫大最常見的原因,往往與附近的組織、器官發生感染有關。如咽喉炎、牙周炎、中耳炎等可引起頜下或頸部淋巴結腫大等,一般經消炎治療一周左右可以很快痊愈。因此出現淋巴結腫大時,關鍵是確定其原因和性質。一般而言,由炎癥引起的淋巴結腫塊相對柔軟、按壓有痛感;而淋巴瘤淋巴結腫大則表現為不痛不癢、表面光滑、質感堅韌。
2.哪些人是淋巴瘤的高危人群?
目前,淋巴瘤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但諸多研究表明或與以下因素有關:
(1)工作壓力大,經常熬夜并長期處于電子輻射或射線環境的人群。
(2)經常接觸殺蟲劑、除草劑、染發劑、重金屬、苯等化學品的人群。居住或工作在殘留大量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新裝修房屋內、經常吸入汽車尾氣的人群。
(3)某些病毒和細菌感染,如感染EB病毒比普通人更易罹患淋巴瘤。
(4)機體免疫功能異常、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器官移植后長期大量應用免疫抑制藥物的人群。
(5)老齡化很可能是近年來淋巴瘤發病率明顯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6)遺傳因素。
因此,以上人群生活中更應引起注意,做好淋巴瘤預防工作。
3.出現哪些癥狀可能是淋巴瘤?
淋巴瘤的早期癥狀不易被察覺,出現以下癥狀應引起重視,及時到醫院就診:
(1)無明確原因的進行性淋巴結腫大。頸部、腋窩、腹股溝有超過1厘米的腫大淋巴結,或者淋巴結迅速變大。
(2)經正規療程的抗結核治療無效的淋巴結結核,經一般抗炎治療無效的慢性淋巴結炎。
(3)反復發作的淋巴結腫大和發熱,經治療有時好轉,但淋巴結逐漸增大。
(4)不明原因的長期低熱或周期性發熱,尤其伴有皮癢、多汗、消瘦及淺表淋巴結腫大。
4.如何預防淋巴瘤?
由于淋巴瘤病因尚不明確,因此預防措施作用有限,但生活中注意以下幾點或可降低患病風險:
(1)增強免疫力。通常,疾病找上的都是免疫力差的人,因為免疫力強的,在病毒入侵時還沒發生發展就被消滅了。因此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不熬夜,不抽煙,不過量飲酒。
(2)均衡膳食。以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為宜,葷素搭配、粗精兼食。不偏食、不過多忌食,更不要暴飲暴食。
(3)及時釋放壓力。面對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要通過合理的渠道進行釋放,不要將壓力堆積在心中,時刻保持一個輕松的狀態。
(4)遠離污染的環境和有毒物質。才裝修的房屋不要立即入住,遠離輻射、有害化學物質。
(5)定期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