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東儀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微創、可視仿佛是西醫的“專利”。而中醫,除了銀光閃閃的針灸,就是彌漫著草藥香味的沙鍋藥罐。近年來,“中醫微創針刀鏡”技術的誕生,改變了這一印象。
52歲的劉先生被痛風折磨了十幾年。說到痛風,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痛”。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疼痛等級分為:0度,不痛;Ⅰ度,輕度痛,為間歇痛,可不用藥;Ⅱ度,中度痛,為持續痛,影響休息,需用止痛藥;Ⅲ度,重度痛,為持續痛,不用藥不能緩解疼痛;Ⅳ度,嚴重痛,為持續劇痛伴血壓、脈搏等變化。而痛風處于Ⅲ~Ⅳ級之間,痛風發作期間,79%的患者會因疼痛和住院治療而無法正常工作生活。
當然,痛風絕對不止“痛”那么簡單。痛風是因尿酸水平過高導致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內而引起的一種疾病,這種晶體正是誘發痛風急性發作的罪魁禍首。如果在痛風發作后僅僅止痛而不對疾病本身進行治療,使得這種晶體永久沉積,就會形成“痛風石”。
痛風石常出現在耳廓、腳趾、手指、手腕、肌腱等處,日積月累,就會形成腫大隆起。這些痛風石不僅會讓沉積的位置腫痛、變形,久而久之,還可能導致皮膚破損、潰爛,引發傷口感染,甚至可能壓迫神經、影響正常的肢體功能,使患者失去正常活動的能力。
劉先生就是痛風石的受害者。影像學檢查顯示,劉先生左足第一趾關節處尿酸結晶積累逐漸出現痛風石,痛風石較大,且痛風頻繁發作,這十幾年來,他甚至因此都不敢穿皮鞋。后來,劉先生經朋友推薦找到了我,結合檢查結果,我推薦劉先生嘗試“中醫微創針刀鏡”技術。
所謂“中醫微創針刀鏡”,是在中醫經筋理論的指導下,結合現代醫學關節鏡的技術,在微創、可視條件下,利用針刀鏡技術灌洗關節腔、清除關節內炎癥因子,利用小針刀松解肌腱兩側粘連的橫絡,消除關節外組織粘連,實現對關節內外、筋膜及軟組織橫絡的“解凍”。中醫微創針刀鏡是中醫外治的開發和應用,是中西互補的特色診療手段,是用于診斷和治療關節及軟組織疾患的新型內窺微創系統。
中醫傳統的小針刀技術其實在臨床上已較為成熟,目前廣泛運用于各種軟組織損傷引起的頑固性疼痛,部分骨關節退行性疾病(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骨性關節炎等),肌肉、肌腱和韌帶的慢性積累性損傷、肌緊張、損傷后遺癥,以及某些脊柱相關性內臟疾病。小針刀技術結合現代局部解剖和層次解剖知識,采用各種帶刃針具進行刺激、切割、分離等臨床操作,從而達到活血化淤、舒筋通絡、止痛除痹的治療目的。但是,小針刀的操作均在盲視下進行,對關節腔內的具體情況無法了解,操作完全憑經驗,這成為了小針刀技術一個顯著的缺陷。而中醫微創針刀鏡技術就是在小針刀基礎上進行的一次技術革新。
針刀鏡主要是由影像系統、沖洗系統、刨削系統、射頻系統和手術器械構成。手術期間,醫生會通過在關節或軟組織病變處開一豆粒大的小孔,把具有照明的光纖維連接攝像機設備插入關節腔內,將關節或軟組織內部放大的圖像通過數據線輸入電腦,電腦數據分析成像在顯示屏上,以觀察關節內的病變情況,同時可插入檢查或手術的器械,在顯示屏監控下進行全面檢查或手術,做到高效、安全、可視、損傷小為一體。
運用針刀鏡治療痛風性關節炎,可在不破壞其關節固有的解剖結構及生理特性的前提下,動態探查關節內的情況,并對痛風石進行清理。
中醫微創針刀鏡技術的適應癥十分廣泛,包括各種風濕病關節頑固性腫痛如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肌肉筋膜炎、腱鞘炎等,局部難治性的神經、肌肉、韌帶病變如頸椎病、腰椎病、肩周炎、感染性關節炎(關節內清理壞死組織,置管沖洗),其他慢性關節炎等,經評估后,都可以考慮嘗試針刀鏡治療。
中醫微創針刀鏡技術的治療優勢非常明顯,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創口小、恢復快。所有的微創針刀鏡操作器械和操作方法都以微小切口為基礎。在治療過程中通過剝離和疏通關節和病變組織及關節腔灌洗,以解除粘連,消除炎癥,清理病變組織,恢復功能。而且,由于針刀鏡治療出血少,在治療后12~24小時內可能會有沉重感和輕度疼痛,之后疼痛就逐漸消失,24小時后即可進行功能恢復性活動。
2.風險更小。由于是可視操作,中醫微創針刀鏡減少了治療的危險性,提高了成功率。其治療部位之深入,剝離和疏通、清理病變組織之徹底,也是傳統的小針刀和毫針治療無法比擬的。
3.手術操作簡化。中醫微創針刀鏡采取局部浸潤麻醉,較為安全。操作通道可以兼容多種器械,在一個通道內可以做檢查、灌洗、注射、置入、消融等多項操作,將復雜操作簡單化。
4.可用于輔助診斷。除了適用于各種關節頑固性腫痛及軟組織病變,對于診斷不清的患者進行滑膜活檢,針刀鏡還有輔助臨床診斷并同時治療病變的價值。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發現痛風石的患者,切忌盲信偏方、保健品,應選擇專業的風濕免疫相關科室就診,正確地向醫生描述癥狀,盡早接受專科醫生的診斷和治療。另外,在針刀鏡治療的同時,一些生活方式上的細節也別忽視。痛風患者應遵循下述原則:限酒;減少高嘌呤食物(如肉類、海鮮)的攝入;防止劇烈運動或突然受涼;減少富含果糖飲料的攝入;大量飲水(每日2000ml以上);控制體重;增加新鮮蔬菜的攝入;規律飲食和作息;規律運動;禁煙。
最重要的是,患者應當正確認識并重視這一疾病。在術后仍需要遵循醫囑按時服藥,定期檢測血尿酸,并定時復診,根據疾病進展調整降尿酸藥物使血尿酸達標,才是最重要也最有效的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