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旖,常珍妮,許欣怡,許 蕊
(南京審計大學,江蘇 南京 211815)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及國家對于互聯網發展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互聯網普及率不斷升高,截至2017年,我國互聯網普及率已達到55.8%,2016年河南省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3.4%,可見,互聯網已經逐漸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之中。
“互聯網+”概念是在互聯網持續發展中產生的。2012年,第5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上,易觀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于揚首次提出“互聯網+”理念,2015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并于同年簽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推動互聯網與各行業相結合,促進互聯網與經濟健康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總目標,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為總方針,認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見,當前農村地區建設對于整體發展來說,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互聯網+”通俗來講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利用信息通信技術與互聯網平臺,將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相結合,營造新的發展生態,包括民生、政務、農業、智慧城市等各個方面。
“互聯網+村務”主題是由“互聯網+政務”演變而來的,主要指運用互聯網技術、互聯網思維與互聯網精神,連接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為社會提供新型、高效、高質的政務服務,主要體現為各類政務APP與平臺,簡言之,即“電子政務”。隨著“電子政務”在農村地區的應用,產生了“電子村務”概念,目前,大部分學者認為“電子村務”是以“電子政務”為本體的延伸,通過互聯網實現村務管理的現代化,為村民提供更好的服務。由此,本項目將“互聯網+村務”課題的研究焦點集中在了“電子村務”上,采用查閱文獻、問卷調查、實地采訪等方式開展研究。
2019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河南代表團審議指出,河南是農業大省,也是人口大省,做好“三農工作”對河南具有重要意義,并提出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夯實鄉村建設等具體要求。此外,河南地區作為典型的農業大省,農村地區的發展具有代表性,目前,河南地區的發展水平可以較好地呈現出網絡在村務管理中初步運用狀況,在全國農村范圍內有一定代表性。
對河南省農村地區“互聯網+村務”發展現狀進行調查研究,對于河南省農村地區現代化建設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有利于河南省廣大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以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同時,對于其他地區也具有一定的借鑒與指導意義。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推進“互聯網+村務”發展,可以提高村務管理水平,更好地為村民服務,建設現代化農村[1]。
為了對“河南省農村地區‘互聯網+村務’發展現狀”進行調查研究,本小組進行了相關資料的查閱整理。其中,通過CNKI數據庫以“互聯網+村務”為主題進行檢索,僅得到32條檢索結果,可見,目前,在此領域的相關研究較少,且收集到的文獻討論內容主要圍繞概念、內容、意義、發展背景、發展障礙以及相關措施等方面而展開。
各個學者在對“互聯網+村務”的研究過程中最為核心的概念則是“電子村務”。對于“電子村務”的闡述,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即燕山大學王宏禹[2](2009)在其《新農村建設下的電子村務研究》中提到:電子村務是在根據農業信息化的需求,針對我國經濟較發達地區農村的實際情況,提出的建設農村信息化的概念。此外,對于其內容和意義也主要圍繞農村發展展開論述,包括:提高村務辦理效率、促進村務公開與監督、促進農業現代化新農村建設、推動農村經濟、文化、醫療、教育建設等。關于其發展障礙,各學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包括:基礎薄弱、認識不足、缺乏相關制度等,并結合互聯網發展、農村發展需要、政策支持等背景,針對各自研究成果提出了建議,如政府與各方協調、硬件與軟件同時發展、提高村民素質等。通過對文獻資料的學習,為對“河南省農村地區‘互聯網+村務’發展現狀調查研究”提供了理論上的基礎以及總體的研究思路[3]。
首先,政府支持“互聯網+村務”創新融合發展,部分地區已經出臺了相關政策,如安陽地區推出《安陽市農村電子村務建設工作實施方案》,可見,“互聯網+村務”已經得到了政府重視。
其次,河南地區已經存在較為完善的“電子村務”平臺。臨潁的“一村一空間”、商城縣“陽光村務”等,為其他地區發展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具有較大參考價值。
最后,就調查結果而言,廣大群眾對于通過網絡辦理村務持有期待的態度,根據問卷關于“互聯網+村務:電子村務”的未來發展前景的調查結果可知,87.5%的人都認為其前景很大,91.07%的人希望未來可以通過網絡來辦理村務,所以未來“互聯網+村務”的發展具有一個較好的群眾基礎[4]。
2.2.1 普及率較低
從村民的角度來看,河南省農村地區的“互聯網+村務”存在使用度、普及率較低的問題。即使在互聯網、手機普及度較高的情況下,仍舊有村民僅是聽說過通過網絡來辦理村務,甚至有很多人并沒有聽說過。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50%的人每天上網時間超過5 h,而對于“是否曾在網上辦理過村務”問題,僅有22.2%的人表示曾通過網絡辦理村務,仍有31.94%的人沒有聽說過[5]。
2.2.2 使用率較低
從村委及相關部門的角度來看,河南省農村地區“互聯網+村務”存在使用率較低的問題,現有相關平臺對村務工作開展并沒有起到很好的協助作用,甚至可能帶來反面影響,造成額外工作負擔。
在實地采訪過程中,通過與村干部交流得知,工作中運用最多的互聯網平臺是微信群等,通過社交軟件來進行事務溝通。據調查,有43.75%的人通過微信群來辦理村務。在與一位村委交流的過程中了解到,目前,在工作中使用到的電子平臺除了微信,還有普惠通、社會扶貧、看看社保等APP,幫助村民完成社保認證、生活繳費以及開展扶貧等。但這些平臺的實際使用率并不高,而且也僅能協助村委完成部分較為簡單的工作,大部分工作仍需線下辦理,較為復雜。
2.2.3 缺乏優質平臺
從平臺的角度來看,目前,河南省存在的“互聯網+村務”平臺數量較少,且所具備的功能較為單一,更新頻率較低。
在研究過程中對河南省目前已有的村務平臺進行了大致的調查。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共有492個村務微信公眾號,其中,河南地區僅有11個微信公眾號平臺,且大部分公眾號平臺都創建于2018年。此外,目前使用的APP有普惠通、社會扶貧、我的社保、掌上12333等,其中,普惠通APP的總下載量僅35.7萬次,可見相關平臺數量之少,使用率之低。
調查顯示,村民們通過網絡辦理事項包括:繳納費用、辦理保險、辦理低保補助、選舉監督等,可見,目前的電子村務平臺主要功能集中在網絡繳費、通知信息等,但在采訪中了解到,村委的日常工作,還包括許多其他的內容,比如處理村民糾紛、治安管理、生產指導、關愛老人、文明建設等工作,而目前的電子村務平臺并不具備相關的功能。
2.2.4 地區不平衡
從整體分布情況來看,河南省農村地區“互聯網+村務”存在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現象。
從調查結果來看,目前,“互聯網+村務”發展較為完善的地區主要集中在河南南部等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尤其是以信陽地區為代表的信陽陽光村務系列公眾號,相比其他公眾號來說,更新頻率與使用程度都相對較高。這一現象并不只存在于河南省范圍內,而是一種普遍現象,在相關資料調查中發現,目前,“互聯網+村務”發展較早且較為完善地區,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長江沿岸,比如慶德、張家港、常州、嘉善等地區。
從上述分析可知,目前,政府關于“互聯網+村務”開展的相關措施較少。缺乏有關政策的支持,資金投入力度不足,沒有很好地發揮其主導作用,號召各方共同開展“互聯網+村務”建設。基層人員的宣傳、推廣、收集意見等工作也不到位,導致已有相關平臺沒有得到應用與改進,普及度低、使用率低。
村民的信息意識較弱與信息素養較低,不能很好地使用電子平臺來進行事務辦理,導致電子平臺在推廣與實際運用的過程中受到阻礙。此外,民主意識與民主素質也有待提高,村民民主意識淡薄,缺乏積極性,村內相關事務的參與度較低,也是“互聯網+村務”開展的阻礙[6]。
結合調查結果可以發現,目前,已有的電子村務平臺存在較大的問題,而這一電子平臺作為“互聯網+村務”的核心,直接影響到其發展水平。平臺數量少、質量差等,都會影響到互聯網在村務中的運用,產生平臺使用不便利、效率低等一系列問題,阻礙“互聯網+村務”的發展。
“互聯網+村務”的發展與當地經濟和科技水平密切相關。從前期平臺設計再到宣傳與推廣以及后期的維護,都需要一定的經濟與技術的支撐。目前,河南省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各地區存在較大差異,互聯網在部分地區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普及與運用,部分地區不具備發展“互聯網+村務”的經濟與科技實力,也阻礙了“互聯網+村務”在河南省的發展。
“互聯網+村務”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政府大力支持,提供相關政策與資金投入,構造一個較好的環境,如安陽市制定一系列有關電子村務實施方案等。同時,應當發揮政府號召力,帶動各方相互協作,取各方所長,共同推進互聯網在村務中的應用發展。比如與有關企業合作,從而得到技術方面支持,積極號召廣大村民主動參與“互聯網+村務”與鄉村建設。此外,基層人員應當做好宣傳與推廣工作,通過公告欄、宣傳冊、宣講活動等各種途徑,讓村民能夠都認識與了解到可以通過網絡參與村務,并主動參與進來,這也是“互聯網+村務”發展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在“互聯網+村務”的發展過程中,提高村民的知識水平與計算機網絡使用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讓村民能夠很好地使用這一平臺,才能真正讓“互聯網+村務”走進村民的生活之中,實際運用到村務工作之中,具體方法包括:通過網絡視頻進行教學、線下組織集體學習、設置求助窗口、上門宣傳指導等。此外,還需要加強與提高村民民主主體意識與民主素質,讓村民意識到鄉村建設不只是政府工作,而是需要村民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村務工作開展中。
“互聯網+村務”的發展需要優質的電子平臺作為載體。首先,政府應當做好引領作用,號召有關企業積極參與平臺設計,得到技術保證。其次,有關企業應當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參與鄉村建設與發展,積極響應號召。最后,平臺本身應當做到功能多樣化,以應對繁瑣的工作,而對于處理村民糾紛、關愛老人等工作的實地辦理具有互聯網所不具備的優勢,也需要網絡平臺與實地辦理相配合。
在“互聯網+村務”的開展中,要始終堅持便民、利民的原則。“互聯網+村務”的最終目的在于為廣大村民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所以必須堅持為民、便民、利民,比如在基礎設備的選擇上,手機的可接受度、普及度、操作難度明顯會低于電腦。此外,平臺的操作也應當十分易學,讓村民愿意使用。簡而言之,“互聯網+村務”相關工作在開展過程中,應當考慮到村民的感受,聽取村民的意見反饋,更好地將工作落到實處。
由于河南省農村地區范圍較廣,發展程度各異,所以在“互聯網+村務”的開展過程中,應當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來制定發展方案與策略,因地制宜。可先選取試點地區,進行小范圍推廣,其他地區根據試點地區與自身狀況制定有針對性的發展策略,使“互聯網+村務”在河南省范圍得到逐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