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雪 酈光曉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婦產科 浙江 杭州 310000)
子宮內膜癌占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比為20 ~30%,屬于女性生殖系統三大惡性腫瘤之一[1]。對于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來說,子宮內膜癌患者5 年生存率分別是75%、82%,且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病死率上存在一定差異。子宮內膜癌不僅僅給患者的帶來了痛苦,同時也使各國經濟投入增加,因此對該疾病予以正確認識,建議有效治療方案刻不容緩,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病死率。三陰子宮內膜癌表現為雌激素受體(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體(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均表達缺失的子宮內膜癌,目前引起了廣泛的重視。本文就相關的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按照臨床特征、組織病理學特征、內分泌學特征可將子宮內膜癌分成子宮內膜樣、非子宮內膜樣兩種類型的子宮內膜癌[2]。這兩種類型的子宮內膜癌在生物學行為上存在差異,同時在形態學存在差異,主要以遺傳改變為主要表現,這一變異對信號通路、基因產生不同影響[3]。
Ⅰ型為雌激素依賴型,包括腺癌,生長緩慢,預后較好,來源于子宮內膜無異型性增生,絕經前后均有發生。最常見的I 型突變包括PTEN、KRAS 和微衛星不穩定性。Ⅱ型為非雌激素依賴型,包括漿膜性、粘液性、透明細胞癌,預后不良、遠處轉移風險高、浸潤子宮深基層甚至漿膜層,來源于萎縮子宮內膜的漿膜,通常在絕經后出現。最常見的Ⅱ型突變包括TP53、HER-2 和P16[4]。
子宮內膜癌的預后因素包括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和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的過度表達。ER 和PR 是子宮內膜癌評估預后的重要標志[5]。缺乏ER 和PR 預示著預后差,不良組織學類型(如透明細胞或漿膜癌),組織學分級較高,淋巴結轉移頻率較高,臨床分期較高[6]。HER2 的過度表達意味著預后不良,組織學分級和臨床分期較高,且存活率低。乳腺癌患者HER2 的過度表達同樣存在存活率低[7]。子宮內膜癌同時缺乏ER、PR 以及HER2 的表達標記為三陰性(ER-,PR-,HER-2-)。
三陰表型最早在乳腺癌中提及。三陰性表型(The triplenegative phenotype)傳統上作為乳腺癌的一個特殊亞型,即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 和HER2 表達均陰性。三陰癌與轉移風險高、預后差密切相關。與12 ~17%的三陰性乳腺癌病例相似,約15 ~20.7%的EC 患者存在三陰性表型。三陰子宮內膜癌中淋巴結轉移、子宮肌層浸潤、不良組織學類型,較高組織學分級和臨床分期,生存期縮短等密切相關[8]。
15.5%的卵巢癌也出現三陰表型[9]。有趣的是,三陰表型比例在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和乳腺癌相似,這表明可能有相似的發病機制。
BRCA-1 基因定位于人類17q21,可在多種通路中發揮抑癌作用,參與細胞DNA 損傷修復、R NA 轉錄的活化與抑制、細胞周期的調節、泛素化等生物學過程,維持基因組穩定的重要組成。如BRCA-1 基因缺失或突變,可能引起細胞表型轉化和腫瘤發生,甚至影響部分化療藥物敏感性。在三陰乳腺癌組中,10%的病例發生BRCA-1 突變[10]。另一方面,90%的BRCA 依賴性乳腺癌是三重陰性。EOHKJ 等發現BRCA-1 在子宮內膜癌患者中處于低表達,且BRCA-1 的低表達與手術病理分期、組織分化程度、淋巴結的轉移均相關[11]。此外,據報道,與BRCA-1突變相似,I 型子宮內膜癌中存在57%~83% PTEN 的變異,這種變異在Ⅱ型子宮內膜癌中只有10%,這些變異增強腫瘤細胞對parp-1 抑制劑治療的敏感性[12]。在基因組不穩定時,PARP-1 的活性較高。在BRCA-1 依賴性乳腺癌中觀察到高水平的parp-1 表達。癌細胞中過度表達parp-1 揭示腫瘤細胞剝奪DNA 修復機制,這已經成為臨床研究parp-1 抑制劑在BRCA 依賴性乳腺癌中的應用[13]。parp-1 抑制劑在子宮內膜癌中的應用仍在進一步探討中。
腫 瘤 抑 制 基 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編碼一種脂質和蛋白的磷酸酶,此磷酸酶可以在漿膜使3,4,5-三磷酸磷脂酰肌醇去磷酸化,參與磷脂酰肌醇的調節3-激酶(PI3-K)/Akt 途徑,影響細胞生長和存活。PTEN 基因突變,導致PI3-K/Akt 通路上編碼蛋白的抑制作用喪失,從而干擾細胞分裂周期,防止異常細胞凋亡[14]。PTEN 蛋白不僅通過抗癌特性直接作用于HER-2 受體抑制劑,同時曲妥珠單抗通過激活PTEN 蛋白,從而抑制PI3-K/Akt 通路,引起細胞凋亡。異常PTEN 蛋白表達導致mTOR 蛋白激酶活性增加,從而提高這些細胞對mTOR 抑制劑化療敏感性[15]。PI3K/PTEN/AKT/MTO R信號通路在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發展及轉移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顯示靶向治療具有較好的前景,具體療效仍需大量的臨床試驗深入研究。
一些研究探討腫瘤相關巨噬細胞與子宮內膜癌三陰特性的相關性。研究發現與其他腫瘤相比,在三陰子宮內膜癌中有相當高比例的腫瘤相關巨噬細胞。同時,還發現了腫瘤相關巨噬細胞釋放的表皮生長因子EGF(epidermal growth factor),刺激腫瘤細胞的遷徙,在腫瘤進展中起作用。EGFR 是跨膜酪氨酸激酶受體家族之一。其參與在正常組織中細胞的增殖與分化,細胞的黏附與移動,由此來維持細胞生命活動的執行,激活下游細胞的信號轉導通路[16]。EGFR 通常在正常子宮內膜中表達,但其在子宮內膜癌中的過度表達與分期和預后不良有關。目前EGFR 在三陰子宮內膜癌中仍待進一步研究,在未來有可能成為靶向治療三陰子宮內膜癌的靶點之一。
目前針對子宮內膜癌三陰特性研究仍在進一步進行中,尋找到更為有效的子宮內膜癌靶向信號通路的新靶點,從而為改善患者遠期生存率及生存質量、減少全身毒副反應提供顯效的個體化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