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燕
席慕容的詩中有這樣的話:“所有的結局都已寫好,所有的淚水都已啟程……”青春故事,可以預先寫好結局。結局,一直是我們最關注的內(nèi)容。記得小時候看電影《人生》,那時候還不大懂里面的內(nèi)容,但我們都喜歡討論最后的結局。“高加林最后怎么樣了?巧珍呢?”“高加林被開除了,又回到農(nóng)村了,可是巧珍早嫁給別人了。高加林真是活該!”我們以為,這就是故事最終的結局,很解氣,也令人唏噓。
小時候喜歡看大團圓的故事,不喜歡傷感或者悲慘的結局。這種心理在很多童話故事中得到了滿足,譬如很多童話故事的結尾都是:“從此,王子和公主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多年后,我才終于明白,“王子和公主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根本不是最后的結局。年輕時,我們都是王子和公主,但婚姻不是童話故事的城堡。世上沒有完美的婚姻,王子和公主的婚姻生活很可能平淡無奇,乏善可陳,甚至還面對著欺騙或傷害。那些婚姻走向分崩離析的怨偶,曾經(jīng)不也是令人艷羨的王子和公主嗎?
《一千零一夜》的由來也是如此,傳說古代東方有一個國王生性殘暴,每晚娶一位王后,第二天早晨就把王后殺掉。一個名叫山魯佐德的女子為了拯救其他人,自愿嫁給國王。她用講故事的方法引起國王的興趣,因而未遭殺戮。此后,她夜夜講述,故事一個接一個,一直講了一千零一夜。最后,國王終于悔悟,放棄暴行,與山魯佐德白頭偕老。山魯佐德是聰明的,她懂得所有故事的結局都未曾寫好,這樣國王可以每天懷著好奇之心聽故事。她用故事感化了國王,也挽救了自己和別的女子。
所有的結局都未曾寫好,這樣我們才可能任憑想象馳騁。我有個朋友,每次看小說或者追劇,都會忍不住提前看一下結尾。其實她關注的僅僅是人物暫時的命運,最終的結局永遠是撲朔迷離的狀態(tài)。就像電影《大話西游》中紫霞仙子所說的那樣:“我猜中了開頭,卻猜不中結局。”故事隨著紫霞仙子的香消玉殞,才真正有了屬于她的結局。
所有的結局都未曾寫好。我們的人生難道不也是一個曲折的故事嗎?誰能料到自己最終的結局呢?你所擁有的也許正在失去,你所失去的也可能在來的路上。“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古人早就徹悟,沒有誰的人生結局是早已寫好的。你此刻的得意,也許是“水滿則溢,月滿則虧”的預兆;你此刻的失意,也許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很快你將擁抱曙光。
人生的故事,充滿了太多未可知。正因為如此,人生才成為一棵枝葉豐茂的大樹,枝枝掩映,搖曳生姿。正如羅素說,參差多態(tài)乃是幸福的本源。所有的結局都未曾寫好,所以人生才充滿了魅力。人生不要虛度,生命不可馬虎。我們認真過的每一天,都是在為生命書寫屬于自己的結局。
編輯 遐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