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英 張小利 郭雨霞 安道強
(包頭朝聚眼科醫院 內蒙古 包頭 014000)
高度近視是眼科常見病、多發病近視度數達-10.00D 以上稱超高度近視,其遠視力不易矯正,影響患者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對此類近視的治療方法頗多,但多沒超過治療前的矯正視力水平[1-2]。我院2017 年6 月—2019 年11 月應用透明晶體超聲乳化聯合低度數人工晶體植入對15 例30 眼超高度近視施行了手術矯治,獲得較為滿意的視力矯正效果,現報告如下。
本組15 例,均為包頭市朝聚眼科醫院住院患者,15 例30 眼,男6 例,女9 例;年齡25 ~60 歲,平均43.5 歲。屈光狀態:-15.0D ~-26.0D,眼軸長27.61 ~34.21mm;角膜曲率K1 39.5~41.25,K2 38.75 ~41.25。晶體情況:皮質透明,核透明或密度增高;眼底能清晰可見。眼底后極部都有程度不一的脈絡膜退行性變化,黃斑區結構可,對30 眼均詳細眼底檢查,有視網膜周邊部有變性和干性孔的術前進行視網膜光凝。并對每只眼均行眼壓、視覺電生理檢查,結果均在正常范圍。每例都行電腦驗光和檢影法驗光檢查,矯正遠視力在0.1 ~0.2 之間,裸眼近視力均在0.6 以上。
一般按下列標準選擇治療對象:(1)遠視力矯正不超過0.2者。近視力較好,要求在0.6 以上(不限距離);(2)晶體透明,核透明或密度高,能清晰看清楚眼底;(3)輔助檢查結果測IOP、VEP、ERP均在正常范圍內;(4)近視度數在-15.0D以上;(5)視網膜中周部正常,或有網脫危險因素而已行視網膜激光治療者。
1.3.1 常規檢查 對每例需手術者都行眼壓、裂隙燈、檢眼鏡、視力、視覺電生理驗光、AB 超、UBM 等檢查,排除青光眼、視網膜脫離、黃斑病、視神經病等眼底病的存在。尿糖和血糖定性定量檢查排除糖尿病,血、尿常規、心電圖、血壓列為常規檢查。
1.3.2 人工晶體度數測算 一般按Holladay 公式測算每只眼人工晶體度數,術前選好適當人工晶體,最小為-4.0D,最大為7.0D,按人工晶體計算術后預留-3.0D ~-4.0D 之間。
術前給予常規消炎眼水治療。
按常規眼部消毒,表面麻醉,上方角膜緣行角膜透明切口,晶體超聲乳化術、人工晶體植入。均用超乳機和Zees 手術顯微鏡施行撕囊,并行水分離,然后用超聲乳化機吸除晶狀體,再按手術常規植入人工晶體,吸盡黏彈劑。術畢術眼配戴無菌角膜接觸鏡,滴醋酸潑尼松龍滴眼液
術后第一日換藥,每日點抗生素眼藥水和醋酸潑尼松龍眼藥水1 個月。如有術后前房反應,每日球結膜下注射地塞米松1 ~4 天。如有眼壓升高,則根據眼壓情況給予降眼壓藥物治療。
治愈標準為:(1)虹膜無后粘連,瞳孔圓、小,活動度靈敏,人工晶體居中,無傾斜,后囊膜無皺褶。(2)裸眼視力在0.3以上。(3)術后驗光度數較預留度數差在±1.0D 以內。
隨訪3 ~4 個月,30 眼之裸眼視力均在0.3 以上,其中達0.5為6 例12 眼,矯正視力均到0.5 以上,有4 例8 眼矯正達0.8,1 例2 眼達1.0,無并發癥發生。無不能矯正的患者。
報道美國4 ~74 歲自然人體中近視發生率為43%(低于-0.5D),高度近視為3.2%(-5.0D ~10.0D)。極端高度近視為0.2%(>-10.0D)。在亞洲的比例更高,而在太平洋群島則較低,澳大利亞墨爾本近視發生率:低度近視為21%,高度近視為2%,極端高度近視為0.3%,而在墨爾本3 年準分子激光治療病例統計低度近視為45%,高度近視為42%,極端高度近視為13%。
對此問題國內外眼科工作者未有明確的研究性專題報告,但從本資料少量病例觀察分析有三個原因:(1)角膜曲率異常或角膜混濁;(2)晶體核密度高至曲率異常,不能把遠距離物體平行光線聚焦于視網膜上而只能把極近距離物體光線聚焦在視網膜上開成清晰物像;(3)嚴重后葡萄腫致黃斑輕微移位[3]。本組15 例30 眼術前近視力均在0.6 以上,遠視力只矯正到0.1~0.2,沒有1 眼超過0.2,而在術后裸眼遠視力達0.5 為12 眼,矯正視力均在0.5 以上,近視力均在0.6 及以上
對極端高度近視眼的手術適應證應嚴格把關,確保遠視力提高到理想水平(≥0.5),掌握的條件:近視屈光度≥15.0D,通過電腦驗光和客觀檢影驗光法矯正遠視力達到0.2以上而近視力達到0.6 及以上者,紅藍綠三色覺正常,ERG 正常,周邊部視網膜正常或已接受過多波長光凝治療者[4-5]。按上述條件選擇的病例術后裸眼視力0.3(0.5 ~1.2)以上,無并發癥。
(1)正確測算人工晶體度數是提高術后裸眼視力的關鍵,應用角膜曲率儀、AB 超測出正確度數,再按Holladay 公式計算,同時結合眼軸長度和驗光得出屈光度數結合判斷決定植入的人工晶體度數,防止儀器測度數的誤差。
(2)黃斑結構基本正常,無鞏膜后葡萄腫及黃斑區脈絡膜明顯萎縮者
(3)周邊視網膜的處理。預防性對所有需手術病人都行三面鏡檢查,如有視網膜病變例格狀變性、干性裂孔等,都給予多波長激光光凝治療。2 周后再行晶體摘出低度人工晶體置入術,能預防術后視網膜脫離。文獻報道高度近視之透明晶體摘除置換人工晶體網膜脫離發生率為1.9%。高度近視眼之白內障手術后網膜發生率也是低的,激光光凝周邊病損視網膜能預防視網膜脫離。激光光凝正常與病變之間網膜,本組6 眼接受局部周邊視網膜病變區光凝,目前為止均未發生視網膜脫離。
目前治療超高度近視眼的方法頗多。各種準分子角膜激光矯正手術矯正高度近視度數有限,只能矯正低、中、高度近視,且受角膜曲率及角膜厚度影響大,術后易回退。有晶體眼人工晶體植入易受角膜直徑及前房深度影響,有繼發青光眼和白內障的可能,為確保極高度近視眼的治療效果,利用人工晶體進行透明晶體置換術,能夠有效矯正超高近視[6-7]。
綜上所述,對于超高度近視患者,術前詳細檢查,遠視力矯正較差,通過角膜激光手術、ICL 手術不能保證患者獲得良好的遠近視力,影響工作、學習和生活的,通過透明晶體置換術,適當保留近視度數,亦能使患者獲得良好的視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