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衛青,程衛根,薛德海,肖 群
(1.江蘇鹽城鹽都區秦南鎮北蔣農業中心,江蘇 鹽城224025;2. 江蘇鹽城郭猛鎮農業中心,江蘇 鹽城224014;3.鹽城生物工程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鹽城224051;4.江蘇神農大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江蘇南京210032)
農麥176 系江蘇神農大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于2009 年以漯麥9 號作為母本、淮麥31 作為父本雜交,經過多年選育而成的高產、優質、綜合抗性好的半冬性早熟小麥品種。2017—2018 年參加多點品種比較試驗,平均產量達8 644.3 kg/hm2,比對照品種周麥18 增產6.9%,增產顯著,農藝性狀及廣適性好。該品種的新品種權已申請,目前已參加國家黃淮冬麥區南片聯合體第2 年區域試驗。
農麥176 全生育期平均218.4 d,為半冬性早熟品種。幼苗半匍匐,葉細長,葉色深綠,苗勢一般,抗寒性好,分蘗能力較強,分蘗成穗率較高,成穗數較多,達620 萬個/hm2左右。返青起身較慢,株型較緊湊,株高適中,平均株高77.4 cm 左右;旗葉細長上舉,穗層整齊,穗紡錘形,小穗排列略稀,穗數、穗粒數、粒質量協調;耐肥、抗倒伏,后期落黃較好,綜合抗性好,產量高,達8 644.3 kg/hm2。
農麥176 適應性廣。2017—2018 年黃淮麥區南片洛陽小麥聯合體品種比較試驗20 個點匯總,農麥176 較對照品種周麥18 增產6.9%,有16 個點增產>2%,居26 個參試品種的第一位。抗寒、耐旱、耐干熱風、抗倒伏,高抗白粉病,高感條葉銹病,中感赤霉病、紋枯病,綜合抗性強。
2017—2018 年度品種比較試驗,農麥176 平均穗數619.5 萬個/hm2,穗粒數34.2 粒,千粒質量40.8 g,理論產量8 644.3 kg/hm2,三要素協調,產量高。該品種2018 年經農業農村部谷物制品質量監督檢驗監測中心(鄭州)品質檢測,結果為:容重804 g/L,蛋白質(干基)含量13.8%,濕面筋含量26%,形成時間4.2 min,穩定時間5.7 min,達到國家優質中筋小麥標準。
根據2017—2018 年黃淮麥區南片洛陽小麥聯合體品種比較試驗20 個點匯總結果,表現出較強的適應性,對肥水要求不嚴格,對地域反應不敏感,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陽市(淮河以南稻茬麥區)和南陽市南部部分地區以外的平原灌區,陜西省西安、渭南、咸陽、銅川和寶雞市灌區,江蘇省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以北地區,安徽省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區種植。適宜高中水肥地塊早中茬種植。
播前曬種2~3 h,能增強種子的吸水力和酶的活性,促進種子萌發,加快出苗,提高出苗率。對地下害蟲危害較重的田塊,可用甲拌磷拌種處理。
2.2.1 精細整地。深耕精整土地,做到深、透、細、平、實,有利于提高播種質量。
2.2.2 適期播種。根據具體生態條件,同時考慮到農麥176 的生育特點,應適期播種,充分協調播期對分蘗成穗率及產量品質的影響。農麥176 在淮北麥區適宜播期為10 月15 日至11 月5 日。適期早播,但不宜過早;遲播則相應增加播量。播種順序:①瘦地→肥地;②鹽堿地、澇洼地→壤、沙土地。適期播種一般6~7 d 出苗。
2.2.3 精量播種。由于農麥176 分蘗性較強,分蘗成穗率較高,在肥水條件較好的地塊,播量不宜過大。一般適期播種保證基本苗225 萬~270 萬株/hm2;晚播水稻茬、黏壤土或肥力低的田塊可適當加大播種量,確保越冬群體達到預期成穗數的1.3~1.5 倍。
2.2.4 提高播種質量。采用機械條播:播行直,下籽勻,深淺一致(3~5 cm),覆土良好,行距穩定,無大垡塊,大孔隙少。中低產田塊行距18~22 cm,高產田塊行距22~25 cm。
合理施肥可提高小麥產量,改善籽粒品質[1-2]。施肥宜實行配方施肥,即:施氮、增磷、補鉀、添微量元素;采用有機和無機相結合的原則。一般基肥施有機肥45 t/hm2,全生育期施用無機純氮300 kg/hm2左右,P2O5112.5~135 kg/hm2,KCl 120~150 kg/hm2。后期缺肥可適當葉面噴施。氮肥基施用量占總施肥量的60%,苗肥占20%,拔節孕穗肥占15%,葉面噴肥占5%;磷肥以基施為主,追肥為輔,基施占總施肥量的80%,拔節孕穗肥占20%;鉀肥施用:基肥適量、苗肥平衡、拔節孕穗重施,基肥占總施肥量的50%,拔節孕穗肥占50%。
2.4.1 溝系配套。“麥田一套溝,從種喊到收”是小麥高產穩產的重要保證[3-4]。播后墑情適宜時要及時機械開溝,每3~4 m 開挖1 條豎溝,溝寬20 cm,溝深20~30 cm;距田兩端橫埂2~5 m 各挖1 條橫溝,較長的田塊每隔50 m 增開1 條腰溝,溝寬20 cm,溝深30~40 cm。田頭出水溝要求寬25 cm、深40~50 cm,確保內外三溝相通,達到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
2.4.2 化學除草。 在小麥2~5 葉期,用千金麥60%吡酰·異丙隆可濕性粉劑120~300 g/667 m2防除一年生雜草。化除時要選擇晴暖無風天氣進行。提倡春草冬除,除草除小、除早,冬用為主,春用為輔。
2.4.3 穩施基肥,早施苗肥壯蘗肥,合理調控群體。在未施用有機肥作基肥的情況下,基肥適宜施用三元高效復合肥(N、P2O5、K2O 質量分數均為15%)450 kg/hm2+尿素300 kg/hm2。基肥用量不足,出苗后及早施用苗肥和壯蘗肥,確保冬前群體適宜,個體健壯。
2.4.4 施好返青拔節孕穗肥,控制中期群體,提高后期群體質量。根據小麥群體狀況,巧施返青肥。返青后田間群體較大,葉色較深,可少施或不施返青肥。高產栽培以控為主,促平衡為輔。適期施用拔節孕穗肥,3 月中下旬,在基部節間基本定長時,追施拔節長穗肥。一般宜施用尿素300 kg/hm2,三元復合肥150~175 kg/hm2。促進壯稈大穗,防早衰,增粒質量。
小麥三葉期、返青期用10%吡蟲啉600~750 g/hm2防治麥蚜和灰飛虱,切斷毒源;3 月上中旬用20%井岡霉素1 125 g/hm2防治小麥紋枯病;4 月上中旬用20%粉銹寧750~900 mL/hm2防治銹病和白粉病;5 月上旬用25%的400~420 g/hm2戊唑醇在小麥抽穗揚花期防治赤霉病,同時兼顧防治麥蜘蛛、麥穗蚜和黏蟲。
農麥176 后期熟相好,蠟熟末期至完熟初期收獲為最佳。收獲過遲,由于呼吸消耗,雨露淋溶,粒質量下降,且造成斷穗、落粒,影響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