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幼兒教育集團第十六幼兒園楊利娟)
隨著當今社會經濟水平的提升和物質水平的豐富,幼兒獲得食物的形式、品種也變得更加多元和豐富。在這樣的背景下,幼兒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衛生習慣導致幼兒發生齲齒的現象變得非常普遍。針對這一情況,筆者對幼兒園部分有齲齒的幼兒進行了訪談,并根據這一現實情況探索了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
齲齒,俗稱蟲牙、蛀牙,是一種細菌性疾病,是由口腔中多種因素復合作用所導致的牙齒硬組織進行性病損,表現為無機質脫礦和有機質的分解,隨著病程發展,牙齒會色澤改變,進而形成實質性病損。2017 年發布的《第四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報告》也顯示,我國5 歲兒童乳牙齲患率為70.9%,比10 年前上升了5.8 個百分點,兒童患齲情況已呈現上升態勢。
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和物質的豐富,很多幼兒表示,家里一般會備有糖果、點心、飲料等零食。平時去超市的時候,家長也會根據幼兒的喜好順從幼兒選擇一些糖果、飲料。因此,幼兒在甜食攝入方面的攝入量極其容易增多。
部分幼兒表示,平時在家吃完東西以后不喜歡或忘記刷牙,從而導致食物殘渣長時間附著在牙齒上。有的幼兒對刷牙技巧掌握不熟練或因不喜歡刷牙而隨意刷牙,導致刷牙不徹底,久而久之,牙齒經細菌腐蝕,極易引發齲齒。
對于低齡幼兒來說,乳牙萌出的時間相對較短,還處于發育階段,其硬度和鈣質相對較低,對于細菌的侵襲更容易被腐蝕和發生病損情況。
在我們身邊,有部分家長認為幼兒太小,可以不用刷牙;幼兒反正會換牙齒,有了齲齒也沒有關系;等等。這些認識上的不足更加助長了幼兒齲齒的發生。
在平時的生活中,家長可以引導幼兒觀察口腔內的牙齒(自己口腔內的牙齒、家長的牙齒、牙齒模型等)、閱讀關于牙齒的繪本 (如《牙婆婆》《牙齒工廠》等),通過觀察和科學認知,了解牙齒的構成、作用。同時,為了讓幼兒認識到不保護牙齒的危害,家長可以帶孩子了解齲齒的形態、給孩子講齲齒給生活帶來的不便和痛苦,如牙齒變黑不美觀、牙齒痛等,激發孩子保護牙齒的意識。
1.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在幼兒學習刷牙的時候,家長要及時向幼兒示范正確的刷牙方法,同時可以通過刷牙兒歌、順口溜、故事等形式,激發幼兒刷牙的興趣,同時也讓幼兒在游戲中輕松掌握正確刷牙的技巧。
2.保證刷牙的頻次。在生活中,家庭和幼兒園應對幼兒建立相對固定的刷牙時間和場景,如早起和睡前要刷牙、飯后要刷牙、吃完點心或零食要漱口等,每日反復進行,從而保證牙齒清潔的頻次,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刷牙習慣。
1.飲食多元化。在平時的飲食中,應注意幼兒食物結構的均衡化 (葷素搭配、食物的干稀軟硬搭配等)、食物品種多樣化(米面、肉類、蔬果類等),同時應多攝入富含鈣、無機鹽等營養食物及高纖維粗糙食物。多元化的食物也有助于幼兒產生對食物的興趣,從而避免因偏食、挑食而引發的營養不足或形成對零食的依賴。
2.控制零食的攝入量。日常生活中,幼兒應在家長的督促下學會控制每日零食的攝入量,如選擇在三餐正常飲食后才能適當攝入零食,睡前不吃零食、不喝碳酸飲料等,制定一份零食計劃表,鼓勵幼兒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對于幼兒來說,最好每半年對牙齒進行一次檢查,了解牙齒生長發育的情況,這樣,如果牙齒發生病變,可以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避免出現更嚴重的病變情況。
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幼兒在享受豐富的物質時,更應該提高牙齒健康保護意識。從認識牙齒到用正確的方式保護牙齒,需要幼兒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和衛生習慣為我們的牙齒構筑一道堅實的保護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