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市第四人民醫院 趙 斌
近年來,隨著超聲檢查的普及,膽囊息肉的檢出率增高,門診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咨詢:膽囊息肉需要切除嗎?下面就來給大家解答這個疑問。
膽囊是一個“梨形的袋子”,位于右側上腹部,肝臟臟面的膽囊窩內,其功能主要是收集、儲藏由肝臟分泌的膽汁,在人體需要的時候排泄到腸道去幫助消化吸收食物。膽囊息肉就是在膽囊腔內壁上長出的贅生物,小的形如粟米僅1~2毫米,大的狀似桑葚可達2厘米,根據息肉數量分為單發性和多發性。
膽囊息肉的病理組織學上也就是在性質上并不都一樣,它有3種類型。第一種是膽固醇性息肉,最多見,95%以上的息肉屬于這種類型。它是膽囊壁上的巨噬細胞吞食膽汁中的膽固醇結晶后聚積而形成的,經常多個同時存在。第二種稱為炎癥性息肉,是膽囊炎反復發作的過程中形成的局部組織增生,臨床特點是大部分合并膽囊結石和慢性膽囊炎。第三種是腺瘤性息肉,少見,僅占全部息肉的0.5%,一般為單發性。
雖然膽囊息肉轉變為惡性腫瘤的機會很低,但膽囊癌早期與晚期的預后相差非常大,因此如何區別良性與惡性病灶就十分重要,可惜迄今并無百分之百正確、安全的方法來診斷。
迄今為止,未有膽固醇性息肉癌變的報道。膽固醇性息肉脆而易碎,蒂細如棉線,極易脫落,多在1厘米以內。如果膽囊功能良好,可以每3~6個月定期復查B超,觀察其大小變化。如果有右上腹部隱痛、腹脹、惡心等消化不良癥狀,或者短期內增大明顯,這時可以考慮手術治療。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癌變率在10%左右。
但影像檢查有時無法確認膽囊息肉類型,因此膽囊息肉的大小就成為指導治療的主要依據。對于小于1厘米的息肉,可以不做任何治療,建議每3~6個月復查1次超聲,以監測膽囊息肉大小的動態變化。目前外科學界公認的膽囊息肉手術適應證如下:1.息肉直徑大于1厘米;2.年齡大且有癥狀;3.單發,基底較寬;4.病變在膽囊頸部;5.合并有其他疾病,如膽囊結石、膽囊炎等;6.定期復查中發現息肉明顯增大。
目前,膽囊切除術主要包括開腹膽囊切除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和小切口膽囊切除術3種術式。
開腹膽囊切除術適用于有癥狀者,術中膽管損傷等并發癥小于0.2%,手術死亡率低,效果好,但是損傷較大,患者術后恢復慢,住院時間長(4~7天)。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目前創傷最小的膽囊切除術,具有切口小,對腹腔內臟器干擾小,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1~2天)等優點。然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嚴重并發癥(主要是膽道損傷和出血)的發生率高于開腹膽囊切除術。
小切口膽囊切除術創傷小,切口小(2.5~4cm),直視下手術,安全可靠,術野處理干凈,腹腔內不打結處理,屬于微創手術范圍,住院時間短(2~3天),費用低,近、遠期效果均較好。
一般而言,對于無明顯癥狀的患者,建議選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于炎癥重的急癥患者和經濟較困難的患者,選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較為隱妥。如果患者有保留膽囊的愿望且年齡在60歲以下又達到預防性切除膽囊標準時,可以試行腹腔鏡膽道鏡聯合保膽息肉摘除活檢術,最后視術中息肉的病理性質而決定膽囊的去與留,這樣就能最大可能地保留一部分患者的膽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