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賽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 浙江 義烏 322000)
文獻中相關研究表明,為實現游離端義齒負荷的理想分布,有幾點因素需在臨床實踐中加以重視。首先,基托與靜態牙槽嵴黏膜必須滿足面與面的吻合;其次,須保證牙槽嵴和基牙共同承受咀嚼時產生的壓力;再者,還應滿足基托和金屬架、支持黏膜和支持牙在咀嚼力作用下保持一致的關系[2]。功能性印模的關鍵操作是制取印模時對牙槽嵴組織進行壓迫,目的是在壓力作用下義齒移動的同時不同組織均達到最大的下沉程度。目前還沒有材料在取模時,能一次同時取得牙列的解剖外形及缺牙區黏膜在功能作用下的外形[3]。筆者就臨床上常用的功能性印模方法進行闡述。
步驟:制取普通印模——常規制作金屬支架——利用義齒支架復位到人造石模型上制作暫時基板——于患者口內做基托邊緣肌功能修整——暫基托上制作蠟堤,基托組織面加硅橡膠印模材料于患者口中正常咬合制取功能性印模,同時行頰舌肌的肌功能修整——切除原人造石模型的原游離端缺牙區部分,將暫時基托制取的功能性印模準確在其上進行復位,圍模灌注。人造石二次灌制模型的顏色不同于余留牙模型顏色,待其結固后即與原模型吻合。由于該模式基本是在準確功能狀態下獲得,其頰側前庭溝底和舌側口底線便是最適合的義齒基板邊緣線。——最終將支架上的暫時基板去除后便可以進一步制作義齒。這種方法步驟繁瑣,費時多,技術要求高,在基層醫院有局限。
步驟:藻酸鹽制取普通印模并灌制人造石模型——在石膏模型上用蠟緩沖,無倒凹的前提下,去除承托區,缺牙區牙槽嵴頂,頰舌(腭)大部分區域的蠟片——用自凝塑料蓋在用蠟緩沖的石膏模型上,制作個別托盤——打磨后口內試戴——于個別托盤背面缺牙區位置的對應低處制作蠟堤——二次取模這個方法改良和利用個別托盤,通過去除功能承托區的緩沖蠟片,實現對缺牙區牙槽嵴的首先接觸加壓,模擬義齒鞍基負荷時的效果。為實現功能性印模,需要做到蠟堤的制作最大程度地符合正常咬合狀態。但是二次取模時,托盤的穩定把握非常需要患者的密切配合,對于初學者來說有一定的難度。
步驟:制取解剖式印模,下頜義齒按照常規步驟進行制作和試戴——下一步需要準備重襯間隙,在義齒游離端磨除部分組織面(約1.5mm),并且保持黏膜轉折處比基托邊緣長約2mm——印模膏烤軟,放在基托組織面遠中1/3位置,將義齒放入病人口中,用手指施壓——在印模膏硬化后的支持力和基牙支持的共同作用下使得義齒穩定,之后再次進行調合——印模功能重襯及邊緣塑形——去除遠中位置的印模膏——將一薄層并且燙軟的印模膏壓在義齒游離端基托組織面上——修復體整體水浴加熱后在病人口中就位,囑患者正常咬合保證上下排牙接觸——取出義齒,刮除額外的印模膏,水浴加熱后重新放入病人口中,囑其進行咀嚼運動和口唇的功能活動數分鐘,最終完成印模——完成義齒重襯。
解剖式印模上常規制作義齒,義齒游離端組織面的功能重襯借助于印模膏。目前已知多種因素可對牙槽嵴的支持作用造成影響,但于咬合狀態下制取的功能印模作為功能性印模技術的核心理念,能夠為義齒基托提供更多的支持作用來減少下沉和其他的不良事件發生。
適合用于張口度很小的病人。選擇最小號的預成托盤,水膠體類印模材料取模——灌模——制作個性托盤——制作導向模型,便于后期復位托盤——鋸開個性托盤——二次印模(紅膏等印模材料+個性托盤進行邊緣塑形,然后用硅橡膠彈性印模材料取模)——去除多余印模材料,將兩部分托盤在導向模型上復位——圍模灌注——得到工作模型后制作義齒
這種方法利用導向模型,不需要使用其他用來固定分塊的印模托盤的裝置,使印模托盤能夠順利戴入病人口中。同時灌模時將印模托盤和導向模型固定,這樣灌出來的模型可以得到一定的準確性。
用紅膏取模時在60 ~70℃熱水中加熱,待軟化后進行塑性操作,置于缺牙區托盤中后放入患者口內按壓就位。做肌功能修正,完成邊緣整塑。之后的操作過程中需要使用刀片刮除印模膏,并且在欲緩沖的部位和牙槽嵴上義齒承托區位置刮除的要求不同,前者需要大量刮除,后者則不能刮除,該方法印模對組織產生的壓力取決于紅膏放置的位置和紅膏的刮除量,操作難度系數較大,壓力印模準確性較差,對操作者的要求較高。
功能性印模技術的關鍵在于對余牙施加壓力,一方面獲得基牙的解剖形態,另一方面則是獲得功能狀態下牙槽嵴表面承托區的形態[5]。以此獲得的模型由于是在壓縮狀態下形成,能夠更加準確地反映出牙周膜、牙槽嵴黏膜和義齒周圍肌及系帶的功能活動狀態,從而可有效降低義齒在外力作用下的下沉或者移位,增加其穩定性,提高下頜游離端可摘局部活動義齒的修復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