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巧英
(福建省邵武市立醫院 福建 邵武 354000)
孔源性視網膜脫離是引起人體視力下降的一種眼科疾病,近年來由于電子產品的普及以及工作、學習壓力的增加,導致我國近視人群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孔源性視網膜脫離患者的數量也隨之上升[1]。臨床上外路手術是較為常用的經典手術之一。外路手術前全面檢查,定位裂孔位置是手術成功的關鍵,三面鏡可定位裂孔鐘點位置及角膜緣后距離[2]。但是觀察視網膜脫離的整體范圍和形態欠缺,且可能出現遺漏更周邊裂孔現象,全視網膜鏡對視網膜脫離的整體形態及范圍有很直觀的觀察,特別是對周邊視網膜觀察具有優勢,聯合使用能起到互補作用,促進手術成功。本文對三面鏡聯合全視網膜鏡定位裂孔在外路孔源性視網膜脫離手術中的應用效果展開研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于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16 例外路孔源性視網膜脫離手術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9例9 眼,女性患者7 例7 眼,年齡最小的15 歲,最大的58 歲,平均年齡(36.63±7.28)歲。視網膜脫離范圍為2 個象限以內的患者有6 例,脫離范圍為2 個象限以上的患者有10 例。所選患者均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批、同意,且所有患者均與我院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所有患者在手術前均采用三面鏡及全視網膜鏡進行檢查,對裂孔和變性區進行準確定位,并根據所檢測到的定位,對硅膠填壓的位置進行計算。對患者進行麻醉后,采用開瞼器進行開瞼,沿著角膜邊緣將球結膜剪開,采用尖剪刀將筋膜囊打開,并將球筋膜進行分離。將鞏膜進行暴露,預置硅膠填壓縫線。根據手術前所進行的觀察、定位,將眼肌進行牽拉,將其暴露于視網膜下液位置,使用針頭穿透鞏膜,將下液排出。再使用齒鑷將一側眼外肌夾住,進行眼球調整,戴間接眼底鏡后,使用冷凝器頂起鞏膜,根據術前定位尋找裂孔及變性區,對裂孔及變性區冷凍后硅膠填壓。
統計三面鏡檢查時所檢查到的裂孔個數和全視網膜鏡再次檢查時新發現的裂孔個數,以及手術中不良癥狀發生例數。手術后2 月內,以電話通知門診復診的方式,對患者的術后情況進行調查,主要統計患者經手術后,視網膜是否復位。
結果顯示,在16 例患者中,進行了16 眼手術,共22 個裂孔。其中4個裂孔是在三面鏡檢查時遺漏,全視網膜鏡再次檢查時新發現。手術中,1 例患者在術后出現輕度出血,給予止血藥物治療后未繼續出血。經隨訪發現,所有患者在手術后視網膜均得到良好復位,術后視網膜脫離復位率達到了100%,且未出現患者視網膜脫離復發。
外路孔源性視網膜脫離是常見的眼科疾病,也是一種嚴重致盲的疾病。為提高該疾病治療成功率,減少眼盲患者,減輕患者家庭和社會負擔,對該疾病治療的相關研究具有重要意義[3]。在傳統臨床檢查中,常使用三面鏡,但在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后,發現三面鏡對裂孔的檢出具有一定的漏診率。為降低裂孔漏診率,提高該疾病手術效果,將三面鏡聯合全視網膜鏡使用得到了眼科醫療的高度關注。
本次,三面鏡檢查時遺漏的4 個裂孔經全視網膜鏡檢出,經手術治療后,在術后2 個月內的隨訪中,未出現復發。使用三面鏡及全視網膜鏡術前檢查,對外路孔源性視網膜脫離手術具有較高的指導價值。將三面鏡與全視網膜鏡聯合使用對患者視網膜裂孔進行檢查定位,在較大程度上提高了手術操作者對患者視網膜裂孔的預見性,減少遺漏裂孔,進一步避免了在手術過程中進行復雜的裂孔定位,能有效減短手術時間,減輕手術對患者造成的損傷。在較大程度上避免了因為裂孔漏診導致的手術失敗,并且對變性區進行冷凝處理,降低了變性區形成新裂孔的可能性,進而降低了術后視網膜脫離復發的概率。因此,本次研究中患者的術后整體情況良好。
綜上所述,采用三面鏡聯合全視網膜鏡,在外路孔源性視網膜脫離手術中進行裂孔定位,能有效減少裂孔漏診,定位更準確,有利于手術成功率的提升和患者視功能的恢復,該種檢查方式值得應用。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手術治療后不可進行劇烈運動,避免讓眼睛受到沖擊而引發不良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