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熊貓國家公園白水江片區主體位于甘肅最南端、東岷山北麓、隴南文縣境內,它既是西北最大的動植物物種基因庫,更是國寶大熊貓繁衍生息的樂土。境內山高林密,溪流瀑布飛瀉、峽谷幽深,山梁縱橫交錯、千姿百態。為確保大熊貓、珙桐等旗艦物種更好地繁衍生息,一代代的白水江人常年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殫精竭慮,全身心守護野生大熊貓家園。經過不懈努力,白水江片區生態環境進一步得到修復,珍稀野生動植物均有不同程度增長。
白水江片區地處東岷山余脈,山高林密,溝谷縱橫,地形極為復雜。巡護人員每次背負30公斤以上物資進山巡護,一路蹚溝過澗,長途跋涉,扎荒野炊,從出發到達目的地再返回需要半個月時間,甚至會爬上人跡罕至的山頭開展巡護監測工作。
“我們每次進山開展巡護工作,少則三兩天,多則半個月,如果按計劃進行,生活所需物資能堅持到把工作干完。但是遇到下雨天,引發山洪,路一旦沖毀,既要應付惡劣自然環境對人身安全的威脅,還要做好勒緊褲帶餓肚子的準備”。在基層工作了26年的巡護隊員吳永奎對此感觸頗深。
白水江片區境內由于谷深山高,地形復雜,許多地方根本無信號,有些地方甚至連GPS也搜索不到信號,但是按線走圖是每名巡護員必做的功課,這種傳統的人工為主開展巡護工作的方法,在白水江片區已延續了40余年,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人工開展森林巡護工作依然是開展大熊貓調查和野外巡護監測的主要手段。
秋日的丹堡保護區變得五彩斑斕,豐饒多姿。在蔚藍的天空下,起伏的群山猶如一幅濃墨重彩的山水畫徐徐展開,令人賞心悅目。
丹堡河保護站站長杜昊帶領他的巡護隊深入轄區的陰山河開展巡護和監測工作?!拔覀冞@次進山要跑8條線,每條線需要一天時間,兩人一組,四天完成任務”,他介紹說,“離保護站比較遠,進林必須扎荒,每組隊員有一個向導配合,做到三個保障,一是保障每個隊員安全,二是保障生活物資充足,三是保障工作到位并順利完成?!?/p>
黑白相間的大熊貓,悠然徜徉在青翠的竹林間,或慵懶地翻身打滾,或優雅地咀嚼著竹葉,或靈巧地抬起后腿對著樹干磨蹭、撒尿;身著金色披風的金絲猴,在林間輾轉騰挪攀援嬉戲,呼朋引類;體格碩大的羚牛群,或集體穿梭于山林間,或觸角相抵展示力與美的角逐,或肆意馳騁,或靜臥山崗,感受歲月靜好;美麗的紅腹角雉,張開靚麗的翅膀,飛翔于綠色的海洋;會唱歌的山雀、畫眉等鳥兒,清脆婉轉的天籟之音在靜謐的山林間悠揚飄蕩、回響……
經過40余年的有效保護,白水江大熊貓種群數量在持續穩定的基礎上,穩中有增,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其他珍稀動物數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長,生物物種種群進一步恢復。調查顯示,白水江片區的大熊貓有110只,約占全國大熊貓數量的5.9%,占全省的83%,珍稀保護動物51種,植物種類達到5100多種。但是,大熊貓作為我國旗艦物種,目前正以極為稀少的數量、繁育能力持續下降的趨勢、僥幸存世的局面,引起了人們的深切憂慮和關注,它未來的命運也牽動著億萬人的心弦。在這種嚴峻的形勢面前,白水江人肩負保護“國寶”的使命,行走在岷山北地的山嶺間,用腳步丈量這里的每一寸土地,用生命守護大熊貓家園。
針對大熊貓活動頻繁的特點,近年來,白水江分局制定切實可行的科學巡護監測工作目標任務,在區內野生動物活動頻繁的區域布設280多臺紅外相機,對區內野生動物進行全天候的監測。布設的紅外相機曾多次拍攝到形態迥異的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多種珍稀野生動物,同時,以往難覓其蹤的金貓、林麝、雉鶉等珍稀野生動物和鳥類頻頻在紅外相機鏡頭中亮相。
“過去,我們的工作主要是以徒步進山查林為主,但是由于管護面積大,巡查范圍廣,加之動物的敏銳度高,很難發現更多的動物種類。隨著紅外相機的應用,我們獲取的動物信息比以往更加豐富?!备呒壒こ處熾^榮說。
白水江分局充分利用野外布設的紅外相機這一“科技眼”,不僅拍攝到大量珍稀動物身影,同時,在不同區域拍攝到多個大熊貓帶崽同框的畫面,這說明野生大熊貓種群在擴大,數量在增加。
“根據歷年來監測數據和工作人員日常巡護監測調查情況分析,金絲猴、羚牛等野生動物在林地留下的糞便、齒痕、足跡逐年在增加,這說明野生種群數量在穩定增長,活動范圍明顯擴大,保護成效不斷顯現出來。”紅土河保護站站長陳玉斌說。
白水江分局將紅外相機使用到大熊貓及伴生動物監測過程中以后,保護區從未見過或者記載過的一些“神秘面孔”,如亞洲金貓、林麝、紅翅噪鹛、藏雪雞等珍稀動物在紅外相機鏡頭中頻頻亮相。
2019年5月,白水江分局在整理第一季度監測資料時,發現了消失多年的赤狐。
“在長達30多年的資源調查工作中,保護區無赤狐的任何記錄。監測拍到的影像資料顯示,赤狐的棲息地已經退縮到保護區深林區的極狹小范圍內,而且數量非常稀少?!彪^榮介紹說。
2018年,紅外相機首次拍攝到巖羊的身影?!霸诎姿Wo區從來沒有人見過和記載過它,通過視頻我們發現這是一只單獨活動于針闊混交林中的個體,由于只拍到一段視頻,為什么它會出現在這里,是否還有種群分布,都像謎一樣吸引著我們的科研監測人員,希望通過長期監測能將謎底揭開?!彪^榮對此十分期待。
2017年5月,安裝在碧口保護站轄區李子壩啞巴咀的紅外觸發相機拍攝到紅翅噪鹛。同年,安裝在大熊貓繁殖中心轄區石埡子梁寒性針葉林中的紅外觸發相機拍攝到藏雪雞。
“鳥類藏身隱蔽、移動快而不易被人們用相機拍到,尤其是活動于高山密林中的鳥類,更是如此。利用紅外相機捕捉它們的身影不失為一種便捷的方法?!彪^榮說。
白水江片區通過近幾年的監測,在各站區域都拍到過亞洲金貓。在整理紅土河保護站監測資料時發現,該站轄區不但分布有花斑型金貓,同時還發現一種體毛多為棕紅色,斑點只在下腹部和腿部出現的金貓,兩種色型的金貓在同一區域出現,實屬罕見。
2015年11月,紅外相機在大熊貓馴養繁殖中心首次拍攝到雉鶉的影像資料。在白水江片區內,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雞形目僅兩種:綠尾虹雉和雉鶉,但利用紅外相機拍攝到雉鶉尚屬首次。
近年來,監測人員在野外工作時,曾多次在核心區以外“偶遇”野生大熊貓,同時,社區村民也向分局報告發現大熊貓身影的信息。2013年7月,白馬河保護站轄區李子壩村民曹代林在窯炕溝種地時,發現一只下山的大熊貓在溪邊喝水,當他反應過來準備拍照時,行動敏捷的大熊貓早已消失在蒼茫的林海中。
“我以前常進林,除發現過大熊貓糞便外,從沒見到過大熊貓。這次近距離發現大熊貓,純屬意外。”第一次發現野生大熊貓的村民曹代林有些遺憾地說。
2014年3月1日,一只野生大熊貓走出自己的領地,大搖大擺走進文縣碧口鎮李子壩村“串門”,引起群眾圍觀。
“生態環境好,才會有大熊貓跑到村上來做客,這是咱李子壩村人的福氣。”村支書任華章自豪地說。
2018年3月,巡護隊員在碧口李子壩銀廠溝開展巡護監測時,兩天時間發現四只在林間戲耍的野生大熊貓。
白水江分局副局長劉萬年介紹稱,監測第一天,他們發現一只大熊貓亞成體在一棵樹上悠閑地曬著太陽?!拔覀兇颐ε耐暾掌?,大熊貓飛快地從樹上爬下,消失在茫茫竹林中。”
2020年3月31日,工作人員在讓水河保護站轄區的清水溝巡護監測時巧遇一只“遛彎”的大熊貓。4月27日,在同一區域的黑鷹溝再次“邂逅”一只臥在樹杈間玩耍的大熊貓。
不斷密集發現大量珍稀野生動物既體現了白水江分局的工作成效,也顯示了大熊貓良好的生存狀況。近年來,白水江分局持續實施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措施,加大了珍稀動物保護力度,在充分發揮兼職護林員作用的同時,加強社區共管工作和宣傳力度,減少了林區人為干擾,大熊貓的生存空間得到有效保護。隨著紅外相機的使用,巡護和監測手段更加豐富,獲取的資源資料更加客觀和完備。
在白水江片區內,生活著3萬多群眾,多居山區,土地瘠薄,靠天吃飯,人均純收入低于全縣平均水平。長期以來,林區群眾以砍伐森林、打獵、挖藥等獲取經濟來源,“吃山靠山不養山”和對森林過分依賴的思想根深蒂固。
如何讓群眾脫貧致富,又不觸碰“紅線”,保護區不斷審視和反思,協調保護區與社區村民之間的利益關系,尋找自然資源保護與發展地方經濟的方法和切入點,既能讓村民們脫貧致富,又能讓大熊貓及其棲息地得到有效保護。近年來白水江分局創新以集體林“管護責任到人、管護面積到戶、資金分配到村、資金監管到站”的工作機制,“專業管護與全民日常巡護相結合”的工作模式,將村民與保護區的關系由過度利用資源逐漸轉變為主動保護。通過引進國際合作項目,實施了幫助村民改建節能灶、發展養殖業、種植中草藥、改善社區基礎設施等一系列惠民工程,從技術上指導,從資金上支持,從管理上監管,提高了轄區內村民保護森林資源的積極性,實現了天保工程區群眾增收、森林資源增長的雙贏局面。
“從2003年碧口鎮李子壩村村民成立森林巡護隊起,白水江片區內各村社已自發成立森林巡護隊69支,巡護隊員達到1500余人。旨在形成一種共同體意識,凝聚力量,提高村民環境保護意識及水源地保護自豪感,杜絕亂砍濫伐,使當地原始森林資源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碧毂^k主任鄢曉龍說。
白水江片區目前已形成“村村都有護林隊,人人都是護林員”的良好局面。
近年來,白水江分局為轄區內村民捐贈液化氣灶具1000多套,積極尋求新能源替代,減少薪柴用量,減緩森林壓力。從自然資源保護中得到實惠的村民,也清醒地意識到保護森林不僅是保護區的事,更是在保護自己的家園。
“以前,由于缺乏經濟來源,我們常上山砍樹,毀林開荒,換取收入,但是沒有一家因此發家致富的。保護局幫助我們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發展經濟,同時我們保護國家的森林還給發護林補助,免費送液化氣,我們再上山毀林毀綠,不僅會害了我們自己,也對不起保護部門”。領到生態補償金的村民王庚辰對此充滿感激之情。
護林員班喜林為我們算了一筆賬:全年每戶用于取暖和做飯用柴量大約為3萬斤,60%用于取暖,40%用于做飯,按每天上山砍柴的工作量,每天砍300斤柴,全年需要3個月時間花在砍柴上。白水江分局通過發放生態補償資金、開展項目扶持、解決人畜飲水工程、架橋修路、勞動技能培訓、清潔能源等一系列惠民工程,讓林緣村民不僅受益,思想觀念逐步改變,同時也極大地緩解了保護部門與社區之間的緊張關系,提高了社區群眾集體林管護積極性,達到了保護大熊貓棲息地的目的。
“近幾年由于村民的思想意識和傳統觀念得到提高和轉變,大部分青壯年走出家門打工掙錢,不僅有收入,同時他們的眼界也開闊了,進林時間也少了,毀林毀綠的案件已基本消失。我們現在的工作重心已由原來的制止盜伐盜獵、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逐步轉移到保護生態環境、開展大熊貓棲息地調查和科研工作中來?!卑遵R河保護站站長張華說。
2017年以來,已完成全區大熊貓棲息地防火監控及檔案用房建設工程;建成了大熊貓監測系統,并對監測系統進一步全面改造升級,達到保護范圍全覆蓋,提高保護區森林火災監測預警能力和整體功能,促進片區數字化林業和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各基層站已購置無人機對大熊貓棲息地展開巡護工作,并結合現有的遠程視頻監控、林政稽查和巡護隊伍等手段,實現林區森林資源無死角監控。
隨著無人機應用的深入,轄區資源保護工作實現全覆蓋,形成大面積視頻監測、重點地段無人機偵查、信息化快速處置的現代林業管理新格局。
白水江分局在開展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同時,劃定了大熊貓保護紅線,建立和完善了巡護監測體系,促進了大熊貓棲息地保護與恢復,改善了基礎設施條件。調查顯示,保護區林地恢復良好,林線前移300米至600米以上,野生動物棲息地進一步擴大。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離不開自然保護工作者的努力,更離不開社區群眾生態保護意識的覺悟和精心呵護。如今,大熊貓公園白水江園區的山更青了,水更綠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白水江片區已逐漸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