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武
每個人都希望有一個好的名聲,把自己好的一面,盡量彰揚出來,受人羨慕。
然而只要把時間概括得長一些,你會發現,侮辱總是追在榮譽的后面,要求平均與抵消。名有多大,謗也有多大,不實的虛譽后面,更隨著許多莫須有的罪名,像償債的冤鬼,步步不寬饒。所以古諺認為“負天下之名者,而天下之謗恒隨”,名聲像個箭靶,邀來各方的毒箭。
可是熱衷于追求名聲,原本是所有偉人的本性,連圣賢也不能忘名,好名的又偏都是聰穎拔萃之輩。問題就在你想成偉人,無意中便把別人放在渺小的位置。你的好名聲,無法不讓別人相形失色。
好名的人又喜歡揚才露己,銜博嘩名,懷著英雄欺人之心,助長虛驕自大之氣,禁不住意氣風發,就像一只滿身彩羽的山鵲,喜歡在一群顏色單調的凡鳥眼前張揚,免不了招來咒罵!“有名世所疑”“多才世所妒”,乃是必然的結果。古人詩說:“井甘枯必早,木直伐故先。”甘冽的井泉,最早被汲枯;筆直的樹木,首先被砍伐,有盛名的人常被自己的盛名所煎熬,然而能有幾人能解開這韁鎖,將功名看做螻蟻的爭奪,把顯譽看做井蛙的鳴聲呢?
(摘自《愛廬小品·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