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oky Lee
揭開設計師的神秘面紗
前段時間大熱的時尚紀錄片Margiela: In His Own Words中,最常被人津津樂道的情節是結尾處,導演Reiner Holzemer詢問從頭到尾只有聲音出鏡的設計師Martin Margiela:“對于時尚,你把自己的想法全部表達完全了嗎?”
對此,Margiela簡單回了一句:“沒有。”影片到此戛然而止。
Margiela : In His Own Words 推出的時間恰好趕上Margiela本人離開時尚界整10年。這位在上世紀80年代末起步的比利時時裝設計師,憑借對材質顛覆性重塑的時裝設計手法而聞名。在Margiela早期依舊把握著個人品牌創意方向的創業前20年間,設計師本人始終避免媒體曝光(無論是對外接受采訪,還是被人拍攝肖像),但這般隱秘低調卻成為了設計師和品牌最大的賣點。
這也是為什么Margiela: In His Own Words 這部紀錄片引起了更加廣泛的關注。Margiela因其低調作風讓人好奇, 2009年他離開時尚業轉投藝術創作,更讓觀眾心生疑惑,不要提在過往10年里,有無數品牌打著Margiela風格繼承者的名號,某種程度上幫助延續著Margiela的聲名。因此也難怪紀錄片從前期預熱到后期宣傳,也均是打著“Margiela從業幾十年來首次親口發聲”這樣的旗號。
紀錄片這樣的電影創作形式天生就有探秘的性質,滿足觀眾渴望走入行業背后或人物內心的好奇心。而時尚紀錄片——一個把焦點放在時尚這樣一個在傳統觀念里拒人千里之外的行業——更滿足了觀眾對行業以及從業者們的窺探興趣。
但在紀錄片的結尾,這段對話卻是讓人感到導演的安排刻意了些,似乎是早在Margiela發聲前,觀眾就能隱約預感其回答會是怎樣。電影全片的確做到了揭示Margiela的一些不為人知的方面,如他從小喜歡為芭比娃娃喬裝打扮,拒絕媒體曝光也是因為某種入行后的心態轉變,但Margiela: In HisOwn Words 更多的還是幫助我們鞏固了公眾對于Margiela這樣的時裝大師的印象:一位精于個人手藝,對設計和創作有著十年如一日的篤信,并且創意想法始終未減弱的溫柔、堅定的人物。但這些是電影告訴我們的嗎,還是只不過我們需要這樣一部電影,來印證自己一直以來的猜測呢?
影像背后的鮮活人格
“一部好的時尚紀錄片,就像任何其他主題紀錄片類別一樣,最需要的是批判性的思考和直接特定的主題核心。”Fashion Film: Art and Advertising in the Digital Age 的作者Nick Rees-Roberts這樣回復我。他在這本書中直接指出,時尚紀錄片的創作,始終更多傾向于崇高的敘事,即把主題人物推到某種不切合實際的高度——時裝設計師們均是大師,流行偶像們均可以指點江山。“我提到的批判性思考,并不是說要逼著導演講他鏡頭前人物的壞話,” Rees-Roberts補充道,“而是希望他們可以幫助打破一些關于拍攝對象和主題的迷思、理想化解讀以及固有印象等。”
而上一部在社交媒體上引起廣泛討論的時尚紀錄片,還是記錄設計師Alexander McQueen生平故事的McQueen。其幕后創作團隊采訪了一眾McQueen的生前合作伙伴、親朋好友等,借由他們的口述回憶構成McQueen人物形象的點點滴滴,并從中穿插了對多場Alexander McQueen時裝秀的解讀,用富有情感的敘事口吻一點點塑造出McQueen悲劇式人物的形象。
在McQueen于2010年去世后的10年里,關于他的紀錄片作品有不少。像是BBC電視臺整體風格更加陰暗的McQueenand I(這點或許是因為紀錄片推出時距離悲劇發生不遠),也有由導演Lo?c Prigent指導更多強調McQueen時裝創作技法、靈感、美學,降低對設計師悲慘經歷和心理疾病關注的TheLegacy Of Alexander Mcqueen 。McQueen則是集結了早前影片們的各種優點:它是一部優秀的描繪一位時裝設計師人生故事的電影,但不至于過于“時尚”,而是能讓觀眾從更廣義,更具共鳴感的人性層面與影片主角產生情感上的聯系。
當我們觀看時裝紀錄片時,我們渴望看到什么?
很多時尚紀錄片常會顯得過于“時尚”。Margiela紀錄片導演Holzemer的另一部作品Dries很多時候就顯得有些自說自話。影片很正統地記錄了時裝設計師Dries Van Noten創作整個新系列的過程。從設計面料印花到修整樣衣比例,甚至由于設計師嚴謹的個性,也甚少在工作過程中和拍攝團隊有交流:這的確會讓人清晰明白所謂時裝創作背后腳踏實地付出,但從觀影角度來說也失去了很多趣味,紀錄片像一板一眼的科普教育片。
同理,日本NHK電視臺為設計師三宅一生拍攝的個人紀錄片《三宅一生:為設計而生》,同樣通過鏡頭語言彰顯了時尚行業的專業性,以及這些正統設計師和服裝從業者們為行業帶來的尊嚴感,但這部紀錄片同樣沒有對主角做出更多維度的刻畫。
想要展現設計師創意世界觀、人生經歷等的更多維度,當然也不能僅靠拍攝團隊的規劃和選材,也需要拍攝對象肯于對外抒發展露。Yves Saint Laurent在這方面是個厲害的玩家,特別是他的人生伴侶和商業伙伴Pierre Bergé的一系列策劃,如勸說藝術博物館收藏其時裝作品、成立個人基金會和博物館機構等,從上世紀70年代起就努力把Saint Laurent推向更高層級的藝術創作者身份,而非單純時裝設計師的定位。
2017年的紀錄片Les dessins d'Yves Saint Laurent 便是選擇了個更顯放松和趣味的角度,只介紹Saint Laurent的手繪插畫作品。盡管電影本身不具太多內容,甚至有些地方顯得過于夸張了(像是Bergé以不可置信的口吻反駁導演提出的是否能修改Saint Laurent手繪的建議),但整體上至少讓觀眾領會了這位設計師“接近”純藝畫家的人設定位。
關于美國禮服設計師Zac Posen的紀錄片House of Z有著類似的效果。觀影之前,觀眾會有種“這不過是另一部講一個做衣服的人的故事”的印象。但電影其實更多把重點放在了一位年少成名的才華設計師在日后人生中面臨的種種困境:創意與商業之間的平衡,名利場對才華的消耗,跌至低谷后如何重整再出發的破釜沉舟的決心。等到觀影結束,服裝如何已經不再是大家關注的焦點。能創作出華麗大禮服固然是Posen最大的才華,但是他的迷茫、覺醒和勇氣讓一個設計師多了點人情味,增加了與觀眾拉近距離的可能性。
當時尚成為新世紀以來全球范圍內最大規模的流行文化形式之一,時尚紀錄片通過它特有的敘事口吻向廣大觀眾發聲。Chanel、Dior和Louis Vuitton等品牌紛紛推出了挖掘資深歷史的紀錄片。詳盡的敘事和巧妙的剪輯令人嘆服。正如顧客會為品牌所代表的精神價值買單一樣,觀眾觀看時尚紀錄片,追求的是圍繞著品牌和個人的故事。就這點而言,如何通過紀實鏡頭為自己打造某種“人設”,顯得再重要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