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瑪胡

當臨床醫生是很殘酷的職業,每天為了病人能得到最快、最好的救治,跟疾病斗,跟時間斗,跟檢查科室的醫生死纏爛打,要求加班做、加塞做,為了自己病人的利益奮不顧身。
有次大家得意揚揚地聊起怎么斗智斗勇,幫病人爭取到最好的治療機會,每個人都有一肚子的故事。
我突然感慨起來:“病人是我們的命根子,為病人我可以不要臉;可我自己看病,都是規規矩矩掛號、排隊、等待,從來不好意思找關系;我的家人病了,我都沒有時間陪著看病,更別提幫忙了。這個醫生當得……”大家瞬間都沉默了。
骨科小聶醫生,是個踏實肯干的小醫生。
一天他來找我,說他媽媽從老家來看他,突發中風。
他媽媽本身不愛講話,個性內向,講的是當地土話,加上中風,說話不太清楚。神經內科醫生是本地人,聽不懂聶媽媽的話,叫小聶醫生多去病房,能起個翻譯的作用。
小聶醫生為難了,骨科手術量大,年輕力壯的小醫生絕對是在第一線的,他每天能偷空去病房看一眼就不錯了,談何陪伴?
想來想去,小聶醫生想到了我。他希望,我能忙里偷閑,陪老人說說話,安慰一下。
聶媽媽見了我挺高興,拉著我的手,擔心、自責溢于言表,怕病不好,花多了錢,拖累孩子。
我跟她講她兒子每天都干些什么,救了多少病人。說著,聽著,老人臉上有了笑紋,眼睛也亮了。
通過在醫院的精心治療,老人的病好得挺快,可以拖著步子慢慢走了。
我勸她多住幾天,她擺手,著急回北方老家。
我明白,她還是怕給兒子添麻煩。
小聶醫生都沒有時間把老人送回家,只能這邊送上車,老家那邊請親戚幫忙接站,小聶醫生就這樣告別了媽媽。
過了幾天,小聶醫生突然給我打電話,說他媽媽不見了。
原來,他媽媽到家后,前兩天還挺好的。
有一天,她正常地喂了雞,做了飯,就出了門。這一去就一夜沒有回來。
鄰居趕緊通知了小聶醫生。
小聶醫生忙著訂票,一邊打電話給各方的親戚朋友,一邊又鎮定地把病房的事一一跟同事交了班,才終于上路。
我叮囑他,找到了發個微信,報個平安。
連續兩天,他一點兒動靜也沒有。
一天半夜,電話叮咚一聲,他發來一條微信:找到了,我再沒有媽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