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尉

近日,一則“信小呆一元轉讓錦鯉”的消息瘋狂刷屏,短短幾小時近百萬轉發,然而隔天,事情就發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反轉——信小呆發長文道歉,大概意思就是:這獎兌不了了,因為自己被騙了,這場轟動全國的錦鯉轉讓事件,以一場鬧劇的形式拉上了帷幕。
讓人好奇的是,距離上一次支付寶的錦鯉活動,已經過去了整整兩年。為什么兩年后的“炒冷飯”,依然能夠火爆到這種程度?
當我們轉發錦鯉的時候,到底在轉發什么?為什么明知希望渺茫,很多人還是樂此不疲?以錦鯉為代表的許愿文化,反映出當代年輕人怎樣的內心戲?
信小呆不過是一個普通人。在300萬轉發者里,被支付寶億元大禮包砸中的她確實幸運。但成為“中國錦鯉”的生活,遠沒有人們想的那么美好。
信小呆的確辭了職,開啟周游世界之旅。但很快,她就因為在游輪上刷爆信用卡破產,再次上了熱搜。原來,獎單并非全都是免費的,其中很大一部分需要自費。
為了繼續兌換獎品,信小呆必須賺錢,打廣告。問題是,像她這種“天上掉餡餅式”的成功,是不持久的。那些在她中獎時蜂擁而至的網友,不過是因為她中獎這件事本身,并不真正關心她的生活。
熱點每天都在更新,吃完錦鯉這個瓜,大家就轉去下一片瓜,信小呆的微博流量大不如前,她接不到多少廣告。另一方面,獎品又要在規定期限內兌換,過期就會作廢,只能經常趕飛機,各種倒時差。最后,她身體也吃不消了。
她從來不是能操縱這場游戲的大boss,更像是被流量裹挾的工具人。真正的贏家只有資本。
信小呆的這些事,很多人不是沒聽說過。但為什么她要一元轉讓這個“錦鯉”,網友們還是迫不及待地加入轉發大軍呢?
也許大家覺得換作自己,就會牢牢抓住命運的橄欖枝,做得比信小呆好。
這種心理是怎么出現的呢?UP主飛碟說曾在微博指數頁面,搜索過“錦鯉”的關鍵詞,結果發現涉及這個話題的人群,有著很強的年齡特征:基本集中在 20~26歲。這個年齡段,正是人一生中最迷茫的階段:他們漸漸意識到靠自己的努力,想在大城市成家立業,已經變得越發難以實現。
年輕時,誰都以為自己是《百萬英鎊》里的亨利,擁有一張巨鈔,就能逆天改命。但大多數人,其實是茨威格筆下的瑪麗皇后:因為太過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更重要的是,如果你一心只向往別處的生活,就很容易忽視當下生活的價值。
我很喜歡一本書,叫《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作者波西格在書里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當你做某件事的時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也不關心它,只想去做別的事。”
我們總想周游世界,想要遠離都市生活,親近大自然,所以不愿種一盆綠植,建立與自然的聯系;我們總盤算著什么時候辦個游泳健身卡,鍛煉他個一年半載,所以連離開辦公室散步的5分鐘都很吝嗇……
是的,和金光閃閃的錦鯉夢比起來,它們顯得太微不足道。但這些,或許才是普通人在平凡生活中,所能創造的最大價值。
最近我在看《脫口秀大會》,看到演員李雪琴說,她最羨慕的人,是在火鍋店打工時帶她的小師父。“我師父每天都樂呵呵的,因為她不貪,她的目標很小,一小步一小步地走,所以她快樂。”
不是只有遠方的生活才值得一過,如果這世界上真的有錦鯉,那應該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擁抱生活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