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畢業,我考到縣城讀書,母親得多費幾倍的力氣。一個春天下來,母親變得又黑又瘦,母親瘦了,但是那塊荒地卻變得平頭正臉。種子已經播到地里,蕪雜的世界在春天中呈現出新的秩序。
聽鄰居說,每天下地回來,她就鉆進廚房忙活一家人的飯食,然后趁著薄暮時分的天光,再鉆進棉花趟子里,有一回可能是太累了,母親竟然歪在棉花地旁邊的草溝里睡著了。
那段時間我的心情晴朗的時候少,陰天的時候多。功課緊張,偏偏班主任又指定讓我參加學校的演講賽。以我內向的性格,讓我在人前侃侃而談,我實在覺得為難。當我站在棉花地頭跟母親大吐苦水的時候,就是懷著這樣一種抗拒的心情,我想打退堂鼓。
那是秋天的清晨,在一棵棵棉苗前,母親就像面對著十分寵愛的孩子。是啊,從春天到秋天,田里的無數棵棉花,就是這樣一遍遍翻檢過去,又撫摸過來的,每一棵棉花上都留下了她的指紋和溫度。母親的情意沒有白費,棉花們都很爭氣,葉子深綠,極力展開的枝杈間已經見到累累的棉桃。聽完我的訴苦,母親說:“老師讓咱講是看得起咱,那你就好好地講?!被仡^揪下一個被雨水捂爛的桃子,惋惜地嘆了一口氣,繼續說:“一遍講不好,你就多講幾遍。好東西都是熬出來的?!?/p>
最后的這句話突然擊中了我的心??粗谑莸哪赣H,我突然一陣心酸,同時一股莫名的力量在心底泛起。為了我的新鋪蓋,母親在“熬”;為了演講賽的好成績,我也要“熬”。她雖然講不出深刻的道理給我聽,但她倔強地認定,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最終會變成潔白的棉絮,去溫暖女兒,為了這份信念,她不喊苦不叫屈,硬生生將一塊荒地變成了棉田。那時候,她既要照顧半身不遂的祖父,又要處理一大攤子家務。在焦頭爛額里,信念如同一盞孤燈,在黑暗中亮起。循著這光亮,她看到了豐收在望的棉花,她的女兒也讀出了一番人生的雋語。
多年之后回望,我還記得整日里那個勞碌的身影,記得她的不服輸和堅持。這些年來,每當我疲倦偷懶,我便習慣性地向著故鄉的方向張望一會兒,然后俯下身子繼續我的工作。
世界在窗外,未來在遠方,親愛的同學,你準備好出發了嗎?希望你的心頭也有一盞燈照拂,希望你堅定而努力。正如茨維塔耶娃在詩中寫的那樣:世界還很年輕,一切都將發生,為了你能到來。
(本文入選2018年山東濱州中考卷,文章有刪減)
劉麗麗:山東省作協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出版散文集《十三歲,世界告訴我們什么》《野草物語》等。
意林:寫本篇文章的初衷是什么?
劉麗麗: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一言一行對子女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提到“勵志”,我首先想到的不是個人曾經如何勤奮,反而是求學時父母在家勞作的情景。農民勞作,學生苦學,看似天經地義,事實上各有各的堅持,各有各的堅持的動力源頭。這個道理,我感覺用心讀過這篇文章的同學能夠體察得到。
意林:您認為這篇文章為何會入選中考現代文閱讀題?
劉麗麗:我認為有兩個因素吧:溫柔和勵志。母親在棉田中勞作,是為了給女兒做一床可以放心蓋的棉被。這個行為是溫暖的,其間的過程是勵志的。行動就是最好的榜樣,女兒從母親身上得到了教益,讀者從中讀出了感動。
意林:文章入選中考現代文閱讀題后,您是否會把入選作為創作方向?
劉麗麗:我最近的創作方向集中在自然文學作品的寫作上,當然,我也會去記錄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記下自己的經歷和思考,給年輕學子以參照和指引。我是一名初中教師,教學離不開考試;在帶領學生備戰中考的過程中,創作者的身份更有一份近水樓臺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