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連貴
朱元璋坐了江山,嘗盡宮中珍饈美味,一日,與馬皇后憶苦思甜,念及貧賤時想吃豆腐而不得,嘆息不已。馬皇后進言:大明初立,民生凋敝,百廢待興,陛下當以節儉治天下。朱元璋稱:“善!”此后他不但自己每飯上一盤豆腐,作為崇尚儉樸、禁止奢華的象征,還明諭后世也照此執行,使皇子皇孫們“知外間辛苦也”。這成為明朝的一條皇家家規。

但隨著大明帝國財力增長,立國之初的窘況已有改觀,節儉之風漸行漸遠。從弘治年間始,由于政策放寬,宮廷、官府多事游宴,大把花銀子,公款吃喝,蔚成風氣。明孝宗愛惜臣下,慮及官員夜宴后,騎馬醉歸,“無處討燈火”——那時沒有路燈,街上黑咕隆咚,“酒駕”危險,于是敕令各官飲酒回家,商家鋪戶都要燈籠傳送。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夜宴之盛。
官員士大夫舉行宴會的場所除公署外,更多在私室。他們的飲食生活不僅豪奢,而且放浪形骸。隆慶年間,官吏何良俊到蘇州,遇侍郎王世貞,邀往朋友家的“私人會所”夜飲。何不惜銀子,請得名妓王賽玉“侍宴”,并以“妓鞋行酒”取樂。王世貞,這位詩人高官乘興賦詩:“手持此物行客酒,欲客齒頰生蓮花。”這種庸俗的飲酒方式近乎變態,大約與日本的“女體盛”情趣相投。
扯遠了,還是說豆腐。朱元璋老皇帝每餐吃豆腐的祖訓,傳到后世,這豆腐就變味了。清代吳騫《拜經樓詩話》故事:明代京城官署中,翰林院是清水衙門,皇帝用膳后,窮酸的翰林們就向光祿寺討要剩下的御膳,以解饞或曰改善一下生活。一天皇帝飯畢,一個年輕的翰林去晚了,只端回一盤豆腐,大為懊惱,放在桌上生悶氣。一個積年的老翰林見了,十分高興,“你不吃,在下就不客氣啦。”端起豆腐,大飽而去。你道真是豆腐?原來這潔白無瑕看似豆腐的東西,卻是用幾百、上千只鳥的腦髓做成的,但誰敢說它不是豆腐?皇帝高興吃一兩口,不高興還不動箸呢。
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倒是想有些作為的,勤于政事,宵衣旰食,也學太祖皇帝吃野蔬糲食。但御膳房為他加工的野菜卻是有品位的:先將菜放在生鵝肚子里入鍋燜煮,鵝熟,取出菜,用酒浸,再淋以香油,拌以調料,裝盤上桌。皇帝夾一筷嘗嘗,味道不錯嘛,誰說百姓吃糠咽菜苦?催逼各地餉銀、賦稅愈急。
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或為執行朱皇帝“每餐吃豆腐”政策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