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胡利娟

10月15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林場種苗司副司長、生態旅游管理辦公室主任張健民在北京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森林旅游逐步擺脫以觀光旅游為主的森林旅游傳統模式,森林體驗、森林養生、森林療養、自然教育、山地運動、冰雪旅游、森林馬拉松等新業態新產品,呈現出百花齊放態勢,森林旅游產品的有效供給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
森林旅游是林草部門對依托森林等自然資源開展的各類旅游活動的總稱。從1982年到現在的近40年中,我國的森林旅游事業一直保持著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
張健民介紹說,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森林旅游在踐行“兩山”理論、鞏固林業改革成果和促進林草業轉型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助推美麗中國和健康中國建設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是產業規模快速壯大。2016—2019年的4年間,全國森林旅游游客量達到60億人次,平均年游客量達到15億人次,年均增長率為15%。其中,2019年,全國森林旅游游客量達到18億人次,占國內年旅游人數的近30%,創造社會綜合產值1.75萬億元,森林旅游成為我國林草業重要的支柱產業和極具增長潛力的綠色產業。
2020年,新冠疫情對我國森林旅游業造成重大影響,今年國慶節假期,全國森林旅游游客量達到5000萬人次,接近去年同期的50%。按照目前趨勢,全國森林旅游有望在下半年繼續保持復蘇勢頭。
二是行業大平臺建設成效顯著。自2015年以來,中國森林旅游節連續舉辦了5屆,贏得了社會的一致好評。通過五年的努力,中國森林旅游節成為展示和交流森林旅游發展的一個重要平臺,成為社會了解森林旅游行業、激發各界參與熱情的一個重要平臺。
三是全社會合力推動發展的良好勢頭正在形成。隨著森林旅游事業的日益壯大,發展森林旅游的重要意義及巨大潛力受到越來越多地方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紛紛出臺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森林旅游成為一些地方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與此同時,很多投資企業、金融機構把森林旅游作為重要的業務發展方向,一些社團組織成立了森林旅游分支機構,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圍繞森林旅游人才培訓和基礎研究開展了大量工作,社會資源向森林旅游領域加速集聚,全社會共同關注、合力推動森林旅游發展的良好勢頭正在形成。
尤其是近兩年來,在我國加快發展的國家森林步道,它順應了社會發展的需求。
如今,隨著我國經濟的穩步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追求更加健康和更加親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對戶外游憩的需求日趨多樣化,而長距離徒步穿越自然荒野受到越來越多民眾的青睞。
“建設國家森林步道,則是近年來我們借鑒國外國家步道建設的理念和做法、滿足新時期民眾多樣化戶外游憩需求的一個新舉措。”張健民如是說。
所謂國家森林步道,是指穿越我國重要山脈和森林區域,具有不同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特征,長度超過500公里且主要供人們以徒步形式深入大自然、體驗大自然的帶狀休閑空間。
據有關方面分析,目前我國的徒步愛好者人數已達到6000萬人。2019年的野外徒步社會調查顯示,89.4%的受訪者野外徒步的動機是接觸大自然,85.1%的受訪者喜歡在森林中徒步。
“發展國家森林步道是新時期拓展生態旅游發展空間的一個重要抓手,也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沿線鄉村百姓增收致富的一條有效途徑。”張健民介紹說,我國許多地方把推動森林步道建設納入當地發展建設議程,在推動區域內森林步道的規劃和建設中采取了扎實有效的措施。
比如,福建省率先完成了武夷山國家森林步道福建段的總體規劃工作,省政府把森林步道納入重點支持的建設內容;北京市已啟動太行山國家森林步道北京段總體規劃編制工作。河南濟源市、湖南臨湘市、福建武平縣等市縣已陸續建成境內的森林步道并逐步向社會開放。
國家森林步道建設需要一個持續的過程,它不僅僅是一個步道系統的建設,同時還包括景觀系統、教育系統、服務系統、保障系統及外圍系統的建設。2019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明確把“森林步道”納入林業建設范疇。
張健民透露,為保證國家森林步道建設的規范有序進行,現已著手編制《全國森林步道體系中長期規劃(2021—2050年)》,單條國家森林步道總體規劃,推進森林步道標準化建設。同時,引導地方政府在各區段步道建設中發揮主體作用,鼓勵相關社團、企業、高校等積極參與。我們的目標是,在2050年前,建成功能比較完備、人民群眾滿意的全國森林步道體系,使森林步道真正成為人民的幸福之路、健康之路、文化之路、發展之路。
“脫貧的潛力在山,增收的希望在林?!?/p>
我國60%的貧困人口、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592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分布在山區林區沙區。
“貧困地區森林覆蓋率總體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自然生態資源稟賦較好?!睆埥∶穹Q,以森林公園為例,我國近50%的國家級森林公園分布在貧困地區。貧困地區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為公眾體驗大自然提供了良好的資源條件,也為發展森林旅游奠定了良好的資源基礎。
不僅如此,森林旅游可以為貧困人口就地就近就業提供便利。森林旅游具有就業門檻低、參與方式多樣、基本技能容易掌握等特點,而大多鄉村貧困戶謀求增收的主要瓶頸是缺乏專業技能、抗風險能力弱,發展森林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打開了貧困地區利用森林等自然資源就地就近創業就業實現增收的通道。貧困人口通過自主經營、提供導游服務、受聘為景區工作人員等途徑參與森林旅游發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
調查結果顯示,依托各種自然保護地的森林旅游發展實現增收的約占受益貧困人口的47%,依托其他森林等自然資源發展旅游實現增收的約占受益貧困人口的53%。
根據測算,2018年通過森林旅游實現增收的全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上升到46.5萬戶、147.5萬人,受益人數占貧困人口的9%,年戶均增收達到5500元,森林旅游助力脫貧攻堅成效顯著。
張健民表示,總體來看,“十三五”時期森林旅游在林草扶貧工作中發揮了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發展時期,隨著森林旅游產業的不斷壯大和提質增效,森林旅游的帶動能力勢必進一步增強,它不僅是林草部門深入踐行“兩山”理論、落實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理念的有效途徑,也必將在林草部門助力鞏固脫貧成果和實現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