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望 趙英利 編輯/長歌
進入秋冬季,天氣漸涼,心血管疾病也進入高發期,如何有效防治顯得尤為重要。
最新出爐的2019年《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指出,我國城鄉居民總死亡原因的首位仍是心血管疾病。目前,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數為3.3億,其中高血壓為2.45億、冠心病1 100萬、心力衰竭890萬,且患病率和死亡率仍處上升趨勢。同時,報告強調:一方面應提高醫療水平,加強對心血管危險因素的控制,另一方面也要大力開展健康知識的宣教及普及,提高全民健康素養水平。

高血壓是我國最常見的慢性病。有關我國高血壓的流行病學調查提示,我國高血壓具有“三低一高”的特征,即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低,而發病率高。同時,2018年的《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也指出,不同的患者具有不同的目標值:一般患者降壓目標是小于140/90mmHg;65歲及以上的老年患者的目標血壓是150/90mmHg,如能耐受,可進一步降至140/90mmHg以下;而80歲及以上的患者目標值為150/90mmHg。
秋冬季節,氣溫降低,晝夜溫差變大,血管收縮,使血壓更易升高,且波動明顯,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 對于血壓尚穩定的患者,應定期監測血壓、規律服藥。
◆ 對于血壓明顯升高或波動較大的患者,應及時就醫、調整用藥。
◆ 有些患者血壓升高或偏低會出現明顯的頭暈、頭痛等癥狀,但仍會有一部分患者沒有任何癥狀,無癥狀的患者也應謹遵醫囑、規律監測血壓、根據血壓情況調整用藥情況。

◆ 此外,情緒上要保持平穩,切勿過喜、過悲、急躁,飲食上也應注意控制高鹽等食物的攝入。
急性心肌梗死作為冠心病中最為兇險的類型,2002年—2017年死亡率呈現上升態勢,從2005年開始,呈現快速上升趨勢。而公眾對心臟病發作的癥狀認知呈現參差不齊的水平,50歲以下的人對此認知最差,且超過70%的人不知道急性心肌梗死的關鍵治療手段(包括溶栓和急診介入治療)。中國急性心肌梗死研究(CAMI)指出,在存在明顯誘因的患者中,13.3%為天氣或環境驟變。
持續性胸痛及大汗是最典型的臨床表現,但仍有1/4的患者就診時無典型胸痛癥狀,僅表現為乏力、惡心、氣促、心悸、胃痛或肩頸部放射痛等。當患者出現如上癥狀時,應及時就醫,一旦確診為冠心病,應規律服用藥物,如抗血小板藥、β受體阻滯劑、他汀類及硝酸酯類藥物等,條件允許應行冠脈造影,必要時行血管重建治療。
中醫認為,冠心病的發作是機體正氣虛弱,外邪乘虛而入,閉阻心脈的結果,“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因此強調避風寒、慎起居、調飲食,如保證充足的睡眠,注意保暖,洗澡時水溫適宜、時間不宜過長等。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臟收縮或舒張功能障礙引起的臨床綜合征,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乏力及水腫等。心力衰竭幾乎是所有心血管疾病的最終歸宿,而一旦明確診斷,具有較高的死亡率,5年生存率幾乎與惡性腫瘤相當。China-HF研究提示我國患者心衰的主要合并癥為高血壓、冠心病以及房顫,首要誘發因素是感染,其次為心肌缺血及勞累。
一方面,秋冬季節,氣溫偏低,防護不當即容易出現上呼吸道或者肺部感染等,感染容易誘發心衰;另一方面,血管收縮,加重缺血,缺血誘發心衰。無論哪一種,對于原本就脆弱的心臟來說都是雪上加霜。
除了以上的防護及西醫治療,近年來中醫藥治療也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如高血壓的耳穴治療、手指點穴,心律失常的穴位敷貼治療,冠心病及心衰的中藥治療等,都逐步顯現出了優勢。
龍華醫院心病科先后通過胸痛中心認證、心衰中心認證,心臟康復中心也已逐漸步入正軌,高血壓達標中心也已提上日程,在堅持西醫西藥治療的基礎上,配合中醫藥及中醫操作等,為心血管疾病患者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