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劍平(上海瑞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編輯/清風
2020年,因為新冠疫情,相信很多老百姓對于“感染”二字并不陌生,新冠肺炎就是一種肺部的感染。今天筆者要跟大家一起認識一種皮膚相關的感染,它與我們部分人的個性習慣有著密切關系,而這種習慣在人類歷史上已經存在了上千年之久。
盛夏季節,無論是姑娘還是小伙,每天身著“露胳膊露腿”的清涼夏裝應付著炎炎夏日。這其中有這樣一部分人走在馬路上,往往能夠吸引大家伙的目光,倒不是因為他們身上光鮮的著裝,卻是各具特色的皮膚圖案——紋身。事實上,近年來,各式紋身逐漸成為時尚圈追捧的對象,特別在年輕人中,身上沒有紋身似乎表示自己跟不上潮流,看看朋友圈,瞅瞅馬路邊,擁有“大花臂”的年輕人也不在少數。當然,從積極的角度而言,紋身似乎是一種愛美的表現。但今天筆者將很不解風情地潑一盆冷水: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表明,紋身雖然很酷炫,卻極易引發多種皮膚相關感染。一項發表在知名學術期刊Clin Infect Dis上的研究報告也再次證實了:紋身可能會導致一種少見的病原體——非結核分枝桿菌(NTM)相關皮膚感染的暴發,而NTM是一種與結核分枝桿菌極其相似的病原體,也會引起肺部和肺外病變。

早在原始人類時期,古人就會用白泥或草木灰在身上、臉上畫出紋絡,其作用一是美化自己,二是嚇唬敵人。紋身又是原始社會圖騰崇拜和裝飾藝術的反映。在大約葬于公元前2 000年的埃及木乃伊身上就曾發現紋身,有關色雷斯人、希臘人、高盧人、古日耳曼人和古不列顛人的記載都提到紋身,古羅馬罪犯和奴隸甚至都需要紋身。16至17世紀,西方水手把新西蘭的彩色紋身文化帶到了歐洲。1691年,第一個把紋身帶回歐洲的航海者被稱為“紋身王子”,他身上共有338個紋身圖案。1891年,第一臺電動紋身機在美國取得專利權,美國成了紋身新圖案的產地。特別是美國的紋身圖紙傳播到世界各地,一系列表現航海生活、軍事內容、愛國思想、浪漫情調和宗教熱情的主題使得紋身的表現形式在全世界都趨于標準化。

在中國,紋身起碼可以上溯到三千五百年前,被用于刑罰上,稱為“墨刑”,先秦時代以來黥刑就是在犯人臉上刺墨字作警示。紋身的前身是刺青,是在紋身機還未出現時,用針沾墨水在身上一針一針把圖案刺上去,圖案多以社會風氣較重的兵將、龍虎為主。在古代典籍中,曾出現文身、鏤身、扎青、點青、雕青等故事,如岳母刺字。隨著時間的推移,刺青開始慢慢演變成個人裝飾的一種。在許多文化中,刺青是一種傳統,也是社會階級與地位的象征,隨著社會的發展,紋身已經成為一個多學科的綜合藝術形式。
皮膚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能夠抵御各種外界刺激及病原體的侵入,而紋身破壞了皮膚的屏障,使皮膚出現傷口,皮膚損傷后更易出現感染。尤其是夏日炎炎,肌膚裸露程度高,加上流汗增多,此時若進行紋身,傷口更不易愈合,不僅加重皮膚負擔,甚至誘發各類皮膚疾病。其次,紋身可以讓人體出現過敏反應,比如接觸性皮炎以及局部產生瘙癢、疼痛、麻木、刺痛等諸多不適感,程度嚴重的還會給日常生活和工作帶來不小的影響。最后筆者要劃一下重點:紋身可以誘發皮膚癌,紋身材料的顏色中常含有鉛汞等一些重金屬及其他的化學物質,這些物質留存在體表會是一種潛在且長久的刺激。如果紋身面積特別大或者頻繁紋身,長期接觸使用紋身染料,其中含有的大量毒素更會引發皮膚癌。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有三名患者在當地一家紋身工作室紋身后感染NTM。于是針對相關紋身人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總計226名受試者中,有38例患者被確診為紋身相關NTM感染病例。通過進一步分析發現,使用自來水和灰色墨水紋身的人,其出現皮疹的可能性顯著升高,后者NTM感染發生率達到正常人的8.2倍。
誠然,追求時尚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但跟風盲從卻絕不可取。特別是疫情當下,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把個人衛生做到位。而健康的皮膚正是保護我們機體的第一道屏障。希望想要紋身的你務必三思而后行,杜絕一切讓自己身體可能有害的行為,擁有長久的健康方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