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子健(解放日報記者) 編輯/易可

到埃塞俄比亞旅游,有一種說法是:南部看人文,北部學歷史。這次我們走訪了南部的奧莫河谷,當然不會落下北部我最向往的目的地——埃塞俄比亞宗教圣城拉利貝拉。即便你作好了所有準備,但當你真的走近拉利貝拉這些處于深坑內的巖石教堂,第一眼看到它們時,還是會被震驚。這究竟是神的旨意,還是人的力量,造就了如此不可思議的人間奇跡!拉利貝拉巖石教堂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最上鏡的當屬圣喬治教堂(Bet Giyorgis)。
拉利貝拉巖石教堂建于12世紀,共有11座教堂,至今保存完好。建造這些教堂并不是通常那樣從地面往上砌壘,而是由地面向下挖掘。教堂建筑大多由整塊紅色火山巖鑿成,不僅門窗齊全,還有廳堂內室以及雕花石刻等,因此有“非洲奇跡”之稱,是12世紀和13世紀基督教文明在埃塞俄比亞繁榮發展的非凡產物。拉利貝拉巖石教堂于1978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拉利貝拉在首都亞的斯亞貝巴以北大約700千米處,可以乘坐埃塞俄比亞航空的國內航班去,直飛只要一個小時,一天有好幾個航班。這些波音Q400小飛機有點像公共汽車,有直飛也有中間停靠站的,停一站上下客,然后再飛。不過埃航確實有點不靠譜,我們這次買的是直飛票,卻變成“三停靠”,最后還弄丟了我們的行李。拉利貝拉坐落在山巒起伏的拉斯塔山脈,是個塵土飛揚的山區農村小鎮。從機場到拉利貝拉約40分鐘車程,車是那種很破舊的中巴車,而且嚴重超載,路全是山路,要繞過一個峽谷,小鎮就在峽谷的另一頭。當我們的車行駛在山路上,看到如此美妙的翠綠山谷時,我的心情也開始漸漸平復了下來。行李丟了,觀賞美景還得繼續。


參觀拉利貝拉巖石教堂是收費的,一張套票包括了所有教堂和一個博物館,可以用24小時。售票處掛的牌子是“拉利貝拉游客信息中心”,然后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78年授予拉利貝拉為世界遺產地的證書石碑,以及一個藍底白字的“游客須知”大鐵皮牌子,上書大意為:“門票收入將用于800多名教會服務者和拉利貝拉貧民區;13歲以上來訪者每人收費50美金……”
在向導的陪同下,我們最先參觀的是“救世主教堂”,但在當地信徒之間,似乎更喜歡譯成“救世主之家”。這個教堂是所有巖石教堂中最大的一座,長33.5米、寬23.5米、高11.5米,其規模和威嚴令人印象深刻。據說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單體教堂。教堂外圍34根巨大矩形石柱,有精雕細刻的飛檐,內部還有28根柱子支撐拱形屋頂。因此有專家認為,這座教堂的外形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希臘神廟的風格。現在整座教堂由一個巨大的金屬傘遮蓋起來,以起到保護作用。教堂內部有一個拱形中殿和四個回廊,是唯一有五個廳室的教堂。





有關拉利貝拉巖石教堂的起源眾說紛紜。拉利貝拉最初的地名為羅哈(Roha),12世紀埃塞俄比亞第七代國王拉利貝拉出生時,有群蜂圍著襁褓驅之不去,其母認為這是兒子未來王權的象征,便給他起名拉利貝拉,意為“蜂宣告王權”。為此,其哥哥起壞心設計用毒藥想害死弟弟。然而拉利貝拉在天使的護佑下,幸免于難,只是昏迷了三天三夜。這期間他做了個夢,夢見天使帶他到耶路撒冷朝圣,他得到了神諭:“在埃塞俄比亞造一座新耶路撒冷城,并要用一整塊巖石建造教堂。”于是,拉利貝拉按照神諭在北部海拔2 600米的高原上,動用5 000人工,花費30年(又有說24年),鑿出了11座巖石教堂。為紀念這位國王,人們將此地改名為拉利貝拉。從此,拉利貝拉成為埃塞俄比亞人的宗教圣地,至今,每年1月7日埃塞俄比亞人都要舉行各種活動。
第二天凌晨,拉利貝拉峽谷內云霧繚繞,如仙境一般。筆者天不亮就起床,趕往Bet Maryam教堂,去赴一場盛大的禮拜天祈禱儀式。當我到達教堂時,庭院里已有了不少人,據說有的人昨夜就已經在這兒了。擴音器里響起祈禱的聲音,幾乎所有人都披著白袍,大多數人手里捧著經書,很多老人還帶著祈禱杖,默默聆聽或祈禱。天亮后,教堂的庭院里人越來越多,老人、婦女,還有可愛的小孩。


由于從拉利貝拉到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的來回航班很少,機場到巖石教堂的交通也僅一輛破舊的小巴士,非常不方便,所以要想游覽的得更全面,安排住兩晚應該更合理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