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患者從側面突然得知了病情,而不是從親人的敘述中了解時,將會遭受到很大的精神打擊。關于“死亡”的生命科學教育,應該得到重視。
在我國,很多患者被確診為癌癥后,他們的家屬都選擇瞞著本人。家屬認為,如果患者知道了“患癌”這一病情,會讓患者進一步陷入恐慌,使得病情進一步惡化。甚至有的醫生也會選擇在患者不在場的情況下先告訴家屬實情,再由家屬決定要不要馬上向患者告知病情。在疾病治療中,這種做法真的好嗎?
事實證明,向患者隱瞞病情不妥。受西方醫學倫理觀的影響,有些人傾向于讓患者一開始就得知病情。但醫生和患者家屬怎樣告知患者實情,則要因人而異。尤其是家屬,要充分考量患者的性格、年齡、閱歷、文化程度,以及精神類型,再決定以何種方式告知患者。如果患者平常開朗樂觀、性格堅韌,家屬不妨直接告訴患者。這樣做是有好處的,能讓患者正視自己的病情,早日規避引起癌癥惡化的相關風險,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并積極配合治療。即使患者處于癌癥晚期,他們知情后,也能夠在余生去完成未了的心愿,甚至坦然地囑咐好自己的后事。
如果患者一向膽小多疑,承受能力不強,甚至內心本來就比較脆弱,突如其來的意外刺激會引起他們強烈的精神反應,這是一種傷害。家屬需要學會循序漸進地讓患者接受這一事實,比如在充分咨詢專業醫師后,可以先陳述部分疾病事實,并列舉一些頑疾被根治的事例,從而讓患者認為自己的“病”并沒有那么嚴重。在后續治療過程中,家屬不僅要做好生活照料,還要給予心理陪伴,這對于癌癥治療十分重要。
很多家屬選擇不告訴患者實情,這樣做并不利于患者的癌癥治療。隨著病情進一步惡化,患者在接受非常規治療時,不可能不對自己糟糕的身體狀況產生懷疑。如此一來,患者只會產生更多的焦慮和懷疑,包括經常聯想到“癌癥”“晚期”“無藥可救”這些情況。患者從側面突然得知了病情,而不是從親人的敘述中了解時,將會遭受到更大的精神打擊。因此患者家屬要充分理解癌癥患者自己的想法,并盡可能地尊重患者本人的決定。
家屬不愿意告訴癌癥患者實情,是生命科學教育缺失的表現。中國人一向“重生輕死”,對死亡比較害怕。出于對死亡的忌諱,我國缺少關于“死亡”的生命科學教育,很多人對待死亡的態度不夠理性。人們應該理解生與死是自然規律,死亡是每一個人必須要面對的事實,也是任何人無法逃避的。要開心快樂地過好活著的每一天,不要過度懼怕癌癥,應該接受生命的歸宿,這是值得推崇的生命科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