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國棟,譚偉龍
2019年12月,湖北武漢暴發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此次疫情影響范圍廣,感染人數多,患者可出現多種嚴重并發癥[1-2]。特別是已有醫療機構發生了較為嚴重的院內感染事件,嚴重影響了醫護人員身體健康,影響了醫院正常的診療救治工作[3]。軍隊醫療機構是所在地區軍地傷病員診療救治的重要場所,疫情期間,防止軍隊醫療機構因采供血和輸血導致院內交叉感染是一項重要而又緊迫的工作。軍隊醫療機構分為采供血軍隊醫療機構和非采供血軍隊醫療機構,后者主要是由地方血液中心保障血液供應。本文通過分析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流行特征,梳理血液在進入非采供血軍隊醫療機構前后流轉的各環節,提出有針對性的安全防護措施,使輸血治療全過程安全可靠。
隨著COVID-19患者持續增多,公共衛生學家、醫務工作者和科研人員對COVID-19的認識不斷加深。《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治方案(試行第七版)》指出[4],COVID-19主要傳染源為COVID-19患者,而無癥狀的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一項多中心研究結果表明[3],COVID-19中位潛伏期是4 d,但最長的1例達24 d;該研究還通過大樣本量數據分析得知COVID-19病死率是1.4%。此外,2003年,在全球29個國家確診的非典型肺炎患者(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共計8096例,死亡病例共計774例,病死率約為9.6%[5]。雖然病原學研究證實,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冠狀病毒基因序列相似度高達79%[6],但不難看出,與SARS相比,COVID-19的病死率要低得多;但是由于COVID-19感染人數眾多,因而COVID-19患者的死亡人數更多。而對于湖北省內外COVID-19死亡率有明顯差異(湖北省2.9%其他省份0.4%)的事實[7],有專家認為這是地區間衛生保健資源的差異造成的[8]。
醫務人員是抗擊傳染病的主力軍,但也最先接觸大批感染人員,尤其在疫情初期,病原不明確、防護意識不夠以及防護不到位的情況下,醫務人員極易受到感染。COVID-19較明確的傳播途徑主要是經呼吸道飛沫傳播和密切接觸傳播,此外密閉空間內高濃度的氣溶膠也可傳播,而且人群普遍易感[4]。據中國疾控中心報告,至2020年2月11日,全國共有1716例醫務人員確診病例,感染率為3.8%;對1688例醫務人員確診病例的研究表明,重癥和危重癥病例為247例(14.6%),死亡人數為5例(0.3%)[7]。而來自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顯示,SARS暴發初期醫務人員的感染率高達21%[9];與之相比較,COVID-19早期醫務人員感染率(3.8%)明顯較低,顯示出SARS疫情后,國家在應對重大傳染病疫情時,醫療救治和公共衛生方面所取得的成績。
2.1 采供血過程空氣或接觸傳播感染風險獻血者一般是在各地血站所屬固定獻血場所、臨時獻血場所以及獻血車內完成獻血,這些獻血場所通常是相對封閉的空間;獻血者在獻血前后還要經過健康征詢、健康檢查和血液采集等流程,不可避免地與獻血服務人員接觸。即使已經采取了嚴格的篩選和問詢,初步合格的獻血者是否為無癥狀感染者依然未知。來自中國南京的一項研究表明[10],一例11人感染COVID-19的家族聚集性事件揭示出無癥狀感染者極有可能是傳染源。因而,在相對封閉空間內完成全部獻血工作,使得獻血者和血站工作人員存在一定的感染風險。
2.2 受血者經血感染的風險COVID-19無癥狀感染者所獻血液是否安全還未完全明確。鐘慧鈺等[11]研究指出,不同類型樣本的核酸陽性率并不一樣,呼吸道樣本最高,消化道樣本次之,血液樣本卻鮮有報道。而施邵瑞等[12]的一項初步研究顯示,7例普通型COVID-19確診患者經治后在第7~15天期間采集的血液樣本中均未檢出病毒核酸。迄今為止,還未見到受血者通過輸血而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報道,甚至也沒有SARS等冠狀病毒經血傳播的案例。在制備成分血的過程中,血液只在密閉的血袋內流轉,只要血袋沒有開放,血袋內的血液都是安全的。基于此,美國血庫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Blood Banks,AABB)并沒有建議采供血機構采取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但是,各地采供血機構可自愿做一些預防措施,保障受血者安全[13]。
2.3 接觸血液制品感染的風險血液制品由采供血機構到醫療機構,一般是由冷藏運輸車或盛裝于血液運輸箱內借助運輸工具實施;醫療機構內部輸血科(血庫)到患者,則是由醫務人員使用專用提血箱運送;國家對于上述血液制品的運輸、存儲流程以及溫度、生物學監測都有著嚴格規定。但是,美國疾控中心近來發布預警[14],人有可能通過接觸帶有病毒的表面或物體,然后觸摸自己的口鼻或眼睛而感染新型冠狀病毒。還有報道稱,冠狀病毒可以在無生命表面(如金屬、塑料和玻璃等)存活長達9 d[15]。因此,血液制品運輸、儲存過程依然可能成為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媒介,其帶來的潛在風險理應得到重視。
3.1 獻血者防護在疫情期間,首先須做好獻血場所的消毒工作,除常規消毒外,應加強疫情期間有針對性的消毒工作,尤其是容易忽略的金屬、塑料和玻璃等固體物表面,如門窗把手等人手可接觸到的位置[16]。其次,除常規獻血問詢外,應加強獻血者流行病學調查,包括近期有無疫區旅行史、有無感染人員接觸史以及自身有無發熱癥狀等問詢工作,以初步判斷其獻血資格。為避免人員過度集中在獻血場所,筆者建議可利用網絡、電話等預約方式,安排初步合格的獻血者獻血,優化獻血流程,充分利用時間、空間分流獻血者。
3.2 醫務人員防護疫情期間,采供血單位醫務人員須除常規防護外,還需佩戴護目鏡和醫用外科口罩、穿醫用防護服等,對外送血液到醫療機構的人員和運輸工具還應加強消殺。非采供血軍隊醫療機構輸血科(血庫)醫務人員根據具體工作,安全防護主要分為兩方面:一是科室實驗室內檢驗人員可將收到的標本,劃分為一般標本和感染標本分別進行防護[17-18];二是與患者直接接觸治療工作,需明確患者是否有傳染性,并采取相應等級防護措施[16]。由于新型冠狀病毒可附著在塑料等物品表面長時間存活的特點,軍隊醫療機構須嚴格遵守《軍隊血液管理規定》要求,發放給臨床使用的血液一律不得退回,以避免輸血科(血庫)人員感染和血液污染的風險。
3.3 傷病員防護疫情期間,軍隊人員如果受到感染,可能會迅速在軍營內傳播,極大影響軍隊戰斗力,造成嚴重后果。我國軍隊醫療機構以收治所在地區軍地傷病員為主要任務,因此疫情期間,非采供血軍隊醫療機構必須阻斷COVID-19感染風險,切實保障輸血安全。首先,輸血科(血庫)應常規對血液儲存冰箱、操作臺和提血箱等血液可能接觸到的位置進行消殺。其次,雖然目前還沒有經過輸血而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報道,非采供血的軍隊醫療機構也應與供血單位保持密切溝通,必要時可對血液進行COVID-19核酸檢測。對此,筆者認為在疫情期間,采供血單位、醫療機構和疾控中心應依靠大數據技術實現資源共享,提高工作成效。采供血機構可憑借大數據自動屏蔽有疫區旅行史、疫區人員接觸史的獻血人員,防止獻血人員隱瞞或漏報;醫療機構可參考疫情和采供血實時動態,提前做好傷病員血液管理,確保輸血安全;疾控中心也可通過大數據掌握采供血單位和醫療機構上報的獻血者和傷病員的疫情相關信息。
軍隊醫療機構擔負著軍地傷病員收治的重要任務,防止因采供血和輸血導致軍隊醫療機構院內交叉感染是一項重要而又緊迫的工作[19]。在COVID-19疫情流行期間,非采供血軍隊醫療機構應全面、及時掌握疫情動態,準確判斷疫情對采供血及輸血帶來的風險。同時,針對COVID-19疫情帶來的風險,非采供血軍隊醫療機構須與采供血單位和疾控中心密切溝通,可采用大數據共享疫情、采供血和傷病員相關信息,預防采供血和醫療機構醫務人員以及軍地傷病員感染,保障軍地傷病員得到及時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