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燕
新冠肺炎疫情是人類社會當前面臨的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危機,嚴重威脅著全球人民的生命健康,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經過全國上下艱苦卓絕的努力,疫情已經基本被控制住,疫情防控工作進入常態化階段,但海外疫情仍然在蔓延擴散。《孫子兵法·計篇》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疫情防控,其實也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這場戰爭的勝利與否,直接關乎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同樣需要人們全力以赴。孫子在《計篇》中提出的預測戰爭勝負的五個重要因素,即“道”“天”“地”“將”“法”,后世學者稱之為“五事”。如果從“五事”的角度考察中國的疫情防控,中國短期內就迅速取得抗擊疫情的階段性重大勝利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孫子認為,對待戰爭應該謹慎,用兵之前要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進行分析比較,估算一下戰爭勝負的可能性,絕不能打無把握之仗。他將決定戰爭勝負的基本要素概括為“道”“天”“地”“將”“法”。“道”是位于首位的因素。何謂“道”?孫子解釋說:“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李零先生對此有著較為具體翔實的闡釋,他說:“‘道’是正義,是戰爭合法性,是戰爭背后的政治……《孫子》講的‘道’就是‘民信’和‘人和’。”[1]孫子把得民心看作克敵制勝的最重要的保障。他認為,如果君主實施合乎民眾利益的清明的統治政策,就能得民心。這樣,一旦有戰爭發生,民眾就會與國君團結一致,同心同力,軍隊就會無往而不勝。古今中外的兵學家無不把是否得民心作為作戰用兵的基礎。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也講道:“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兵民是勝利之本。”[2]
反觀本次疫情防控,中國所以能迅速取得階段性重大勝利,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真正做到了“民與上同意”,實現了以“道”取勝。自古以來,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政治思想文化的重要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為政者更是將人民的利益作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作為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的領導下,我國在收入、就業、教育、醫療、養老和扶貧等關乎民生的各個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人民群眾對政府的信任度和滿意度不斷提高。
本次疫情防控中,黨中央所采取的抗疫舉措更是充分彰顯了人民利益至上的執政理念。自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必須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力以赴救治”“堅決做到應收盡收”,要求“加快篩選研發具有較好臨床療效的藥物”,并表示中國不放棄每一位患者,不遺漏每一位感染者,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價。黨中央及時分析研判疫情發展狀況,統一指揮,統一調度,從全國調派醫護人員援助湖北,火速建成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和其他各種方艙醫院。即使在疫情形勢最嚴峻的時候,也確保了人民生活物資供應充足,市場物價穩定,社會秩序安定有序。黨和政府心系人民,人民自然真心擁護黨和政府。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疫情,全國人民患難與共,守望相助,堅決服從黨中央的統一指揮,自覺遵守居家隔離、自我防護等疫情防控要求,為抗擊疫情貢獻了自己的力量——醫護人員不懼生死奮戰在疫情一線,人民子弟兵聞令而動,黨員干部日夜堅守,社區群眾志愿服務……正是在中國政府和人民上下一心的努力之下,中國的疫情防控才有了今天這樣的良好局面。
孫子所言“天”“地”是用兵作戰的外部條件。“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孫子認為,戰爭不僅與政治有關,也與天時、地利密切相關,天時、地利對軍事行動有著直接的影響。因為戰爭都是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展開的,不能不受季節、氣候、時間、地形、地貌、道路等的影響和制約。特別是在冷兵器作戰的先秦時期,各國武器裝備差不多,天時、地利對戰爭的影響尤為突出。因此,天候、地理因素是作戰時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本次疫情防控中的“天”和“地”,既有國內因素,又有國際因素。我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為及時有效地統籌人力、物力、財力,調度大兵團作戰,提供了有利條件。我國抗擊疫情面臨的國際大環境也比較有利。在抗擊疫情期間,雖然遭受到一些西方政客和個別國家領導人的抹黑和誣陷,但終究獲得了世衛組織及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肯定和援助。在抗擊疫情這場特殊的戰役中,中國人民并不是孤軍奮戰。在中國抗擊疫情最困難的時候,多國政要、官員、國際組織負責人、專家通過各種方式,積極評價中國為抗擊疫情所做的努力,表達了對中國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信心;許多國家在積極防范和監控疫情的同時,向中國捐贈了醫療物資或其他生活用品,表達了對中國抗擊疫情的支持,并為中國政府抗擊疫情的透明度以及避免全球大規模感染的責任心點贊。這些支持和援助堅定了中國抗擊疫情的信心,幫助中國渡過了抗擊疫情最艱難的時期。
孫子認為,將帥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在《孫子兵法》十三篇中,他多次強調將帥的重要性,如“將者,國之輔也”“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將帥是國家的輔佐,其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著民眾的生死、國家的安危。高明的將帥可以在面臨險情的情況下,通過精心謀劃,轉危為安,轉敗為勝;而平庸的將帥即便處于有利的態勢,也可能會因指揮的失誤,喪失戰機,由勝轉敗。因此,孫子把將帥的素質作為預測戰爭勝負的一項重要內容。在《計篇》中,孫子提出將帥必須具備智、信、仁、勇、嚴五種品德,才能算一名合格的將帥。
在公共危機的管理中,能否消除或者減少危機的危害,盡快擺脫困境,同樣也取決于決策者正確的決策、組織和協調,而能否作出正確的決策和指揮,決策者素質的高低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在本次疫情防控中,以習近平總書記為代表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就是指導疫情防控戰役的“將”,其針對疫情所采取的防控舉措充分展現了智、信、仁、勇、嚴的良好道德和能力素養。
智,就是智慧,就是足智多謀、遠見卓識。在中國疫情爆發初期,形勢嚴峻,局部地區蔓延迅速,此時又恰逢中國春節,疫情傳染風險不斷加大。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做好疫情防控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們既要講兩點論,又要講重點論,沒有主次,不加區別,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3]面對嚴峻復雜的抗疫形勢,中國領導人緊緊抓住疫情防控的主要矛盾,把湖北和武漢作為全國疫情防控的主戰場,采取最嚴格徹底的防控舉措,果斷采取“封城”措施,從源頭上切斷疫情傳播途徑,同時從全國集中醫療物資、選調醫護人員馳援湖北,從而遏制住疫情蔓延的勢頭,穩定了全國的大局。這一切,充分顯示出中國領導人在應對公共危機方面的高超智慧。
信,指信義、信用,也可以理解為“信念”。一位優秀的指揮者不僅要言而有信、守信用,更要具備堅定的必勝的理想信念,才能取得作戰的最終勝利。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心懷堅定的必勝信念。他多次強調,在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萬眾一心,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抓緊抓實抓細疫情防控工作,不獲全勝絕不輕言成功。在疫情防控過程中,中國政府本著對全國人民乃至對全世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每天如實對外公開通報疫情防控的進展,每天實時更新相關數據。絕大多數人也恪守誠信,根據上級要求如實報告外出行蹤和每日身體健康狀況,以確保疫情防控工作落到實處。正是有了必勝的信念,政府和人民之間互相信任,才有了今天疫情防控的良好局面。
仁,指仁愛,即對人民要有仁愛之心。疫情爆發之后,中國政府始終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當作頭等重要的大事,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來遏制疫情的蔓延,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為確保人民群眾不會因為醫療費用問題而延誤救治,財政部出臺患者醫療費用和重點防控物資兩項重要保障政策,明確確診患者的醫療費用,個人負擔部分由財政兜底;中央財政下撥資金支持地方做好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對于滯留武漢的外地人員也及時提供幫扶,給予臨時救助;對參加疫情防控的醫務人員給予臨時性工作補助和獎金。“截至3月13日,全國各級財政安排的疫情防控投入已經達到1169 億元。”.[4]這些舉措充分展現了政府對民眾的關愛,這是一種始終心系黎民百姓的大仁大義。
勇,指勇敢、有膽識、做事果斷。自武漢市在2019年底發現不明原因的肺炎患者之后,國家衛健委醫學專家鐘南山院士確認病毒“人傳人”,中央政府立即指令湖北省1月22日宣布武漢市“封城”,各省市區進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全國迅速轉為應急管控戰時狀態。眾所周知,武漢是一個常住人口超過1000 萬人的超大城市,它不僅是湖北省省會,也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對于這樣一個城市實施全面嚴格管控,對于任何一個國家而言都是一個艱難抉擇。但是,為了切斷傳染渠道,控制傳染源,保障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中國政府遵循疫情防控規律,以其巨大的政治勇氣果斷下令“封城”。為解決武漢發熱病人看不上病、住不上院的問題,又在短時間之內建成了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為疫情防控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撐。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評價說:“中方行動速度之快、規模之大,世所罕見,展現出中國速度、中國規模、中國效率,我們對此表示高度贊賞。”
嚴,指嚴格、執法嚴明。自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明確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把疫情防控作為當前重大的政治任務,堅守崗位,積極落實防控措施,確保疫情防控順利開展,對于履職盡責不到位,落實疫情防控部署不力、不敢擔當、作風漂浮、推諉扯皮的,甚至弄虛作假、失職瀆職的,要嚴肅問責。全國人民也必須嚴格遵守當地疫情防控要求,積極配合防控工作,凡不遵守疫情防控要求者,要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目前,全國各地已經有多名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因疫情防控工作不力,被嚴肅追責問責。
軍隊的法制建設也是孫子判斷戰爭勝負的一項重要標準。《計篇》曰:“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形篇》中也說:“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法”,主要指的是軍隊的各種制度,包括軍隊的組織編制、聯絡信號的規定、將吏管理制度、軍需物資的供應和管理制度等。部隊只有具備了完備健全的各項管理制度,才能在紛紛紜紜、渾渾沌沌的戰爭中,保持強大的戰斗力,最終克敵制勝。
疫情防控同樣如此。中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疫情防控的重大階段性勝利,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國制定了嚴格細密的疫情防控管理制度。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相繼制定了《傳染病防治法》《突發事件應對法》《國境衛生檢疫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為應對新冠疫情以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了充分、有效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在疫情防控管理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堅守工作崗位、履職盡責,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在中央的號召下,全國上下總動員,層層落實責任,全國各部門、各單位、各地的鄉村社區紛紛根據各自的情況制定了疫情防控管理制度,并成立了疫情防控領導工作小組,簽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責任書,明確疫情防控責任,堅決把黨中央的各項決策部署落實到位,從而建立起牢固扎實的疫情防控網。這些嚴格細密的防控管理制度,有力地保障了疫情防控工作的順利進行。
綜上所述,中國在疫情防控方面,不僅有意志堅定的抗疫指揮者,建立了嚴格細密的疫情防控管理制度,民眾與領導者同心同德,齊心抗疫,而且也獲得了眾多國家和人民的支持。這些都與《孫子兵法·計篇》中對戰爭取勝條件的要求是完全契合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短期內取得抗疫戰爭的階段性重大勝利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注釋】
[1]李零:《唯一的規則》,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版,第44 頁。
[2]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毛主席關于人民軍隊、人民戰爭及其戰略戰術論述的摘錄》,解放軍出版社1977年版,第177 頁。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248 頁。
[4]金振婭:《全國各級財政安排疫情防控投入達1169 億元》,《光明日報》2020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