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奎利
(黑龍江工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制作電視專題片的工序很復雜,構圖完美和音效悅耳以及剪輯流暢才是一有機整體,組合運用合理會使人身心愉悅。在電視專題片中,音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既能將創作電視節目的靈感激發和釋放,又能夠使電視藝術更加精彩。[1]
音樂既有生命和思想,又有民族特色和地域性。在進行電視專題片制作的過程中,選擇音樂,不但要根據專題片的主題和內容,而且還要根據風格,相對于日常欣賞音樂,專題片配樂具有很大的不同。由于電視專題具有自身的內容和畫面結構,只是運用背景音樂將專題片主題突出,風格展現出來。例如,一部電視專題主要講述的是歷史起伏和沉淪,運用管弦樂搭配更加適合,該音樂能夠給人以恢弘、厚重和磅礴的感覺。而彈撥樂器和木管樂器以及打擊樂等,給人的感覺則是靈動、愉悅輕松的,在類似主題的電視專題中,更加適合應用這樣的音樂。[2]電視專題片配樂既沒有固定的標準,也沒有固定的模式,根據一些特殊的需要,創新應用一些音樂,良好的效果同樣可以實現。
一部電視專題片,從頭到尾不一定都配上音樂,主要是運用起落間歇恰到好處地將氛圍營造出來,從而使意境有效地提高。例如,內容向高潮轉移時,必須要增強配樂的情感和節奏;對內容進行敘述時,可以將舒緩平穩節奏的音樂搭配。音樂偶爾的空白,可以將畫面轉換很好地完成;配樂添加在有些畫面中,反而會將畫面的完整性和情感的氛圍破壞。音樂適當的空白畫面,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能夠使人感受到。[3]
情節過渡和畫面轉換的實現,是電視專題片配樂重要的作用。這時,無論是背景音樂的流暢性,還是有效過渡,都至關重要。在電視專題片中,解說詞采用比較多的手法就是先抑后揚,運用這種手法,會讓音樂在解說詞以前出來,使音樂實現先禮后兵的效果。但是,音樂先出來的時間不能太久,2-3小節以后就要將正題切入。無論是音樂切入點,還是音樂切出點,都要精確地把握好,致使配樂與動態畫面在長度和情感上能夠吻合,達到與畫面的內容能夠同步變換。[4]交錯更迭各種聲音時,不可突然起動或停止,聲音必須流暢。配樂剪接必須將完整的音樂小節保留,只有這樣,剪接之處才沒有痕跡露出,音樂的旋律和節奏完整,不會被破壞。
音樂在許多時候是畫面的靈魂,使用不同的音樂,會使畫面產生的效果迥然不同,有效運用音樂,既能夠為畫面賦予更多的情趣,又具有更加生動的表現。[5]例如,對美麗風光專題片進行欣賞時,美麗的景色會令人陶醉,視覺美感就會產生,音樂與畫面有機地結合,使人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整體的視聽感受形成,觀眾注意力被吸引,同時,畫面以外的外延空間也能夠反映給觀眾。音樂的節奏和旋律以及聲調搭配美景,會使電視專題片既情中有景,又情中有動,使人具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例如,電視專題片《冷遹》制作時,選取了大量的影視資料和照片作為畫面,選用大提琴曲《殤》作為背景音樂,該曲聽起來既渾厚深沉,又低沉回旋,運用音樂哀而不傷和動人訴說的旋律,表達了對冷老的懷念和致敬。
電視專題片在表現情感上比較枯燥、單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電視專題片的畫面如果無法將情感深度和廣度進行表達時,便可以運用音樂將人物內心世界感情的起伏和復雜情緒的突出進行營造。利用音樂營造氛圍,能夠感召人的精神,積聚情緒,使人的激情外露,在電視節目中能夠將生活的質感聆聽到。[6]例如,《話說長江》電視專題片的主題歌《長江之歌》就是專門為該電視專題片創作的。該首歌是音樂先有,再將詞填寫上,歌曲將長江奔流不息和一瀉千里的磅礴氣勢展現出來。
電視專題片類型不同,創作手法和韻味以及情調的風格也有所不同,各種風格的電視專題片,重要的靈魂就是主題,提煉和表現主題重要的手段就是應用背景音樂。因此,選擇合適的背景音樂能夠將主題深化和突出,具有錦上添花的作用。例如,電視專題片《獨臂擎天》的制作,采取的就是這種手法,背景音樂選取《迷情仙境》輕音樂中的《重返心靈》,動聽的琴聲和柔情浪漫的旋律,使人感受到一個殘疾人堅強而樂觀的生活態度,無形中使觀眾的心靈受到了觸動。
人物電視專題片,主要是由許多個故事點進行連接的,最后將一個鮮明主題表達出來。故事點的結構不同,鏡頭轉換導致畫面斷裂的情況有時會出現,不同編導的轉場技巧也不同,電視編輯的手段之一就是有效運用背景音樂轉場。轉場采用背景音樂,能夠將變換畫面時視覺的沖撞和跳躍感覺弱化。[7]例如,《院士李德發》。該電視專題片一共包括《少年壯志》和《磔礪前行》以及《甲子花開》三個篇章,半小時以內,對中國農業學部的院士李德發進行講述,一個夢想利用石頭種山的少年經過60年歷程的不斷拼搏,終于站立在中國科學領域的頂端。片子講述的李德發,因為時間的跨度太大,因此,將很多視頻資料用在了回顧的部分,銜接采訪拍攝鏡頭間斷感有時會出現,編導進行剪輯時,不但畫面過渡要使用黑入黑出,而且整部片子的背景音樂要選用“命運”交響曲,穿插使人生起伏和情感變化,李德發年少時,主要將浸透憂思的第二樂章使用;人生遇到挫折時,將透著痛苦和絕望的第一樂章使用;事業順暢和輝煌時,將歡快自由和強勁有力的第三、第四樂章使用。這些節目不同樂章和不同的片段,使背景音樂節奏與電視專題片節奏融為一體,全篇實現了前后呼應和天然渾成的效果。
音樂既是人類抒發、寄托情感和表情達意的藝術形式,又是一種聲音的符號,也是人類審美境界和思想情感的高度升華和直接模擬。音樂若能恰當地運用在電視專題片中,音樂的意境美會使節目感染力有效地增強,從而使觀眾情感認同得以激發。[8]
例如,《騎車去拉薩》。該電視專題片主要講述了常戈釗,既是承備附屬醫院的一名醫生,也是一名驢友,每年他都積攢假期,將自己行萬里路的夢完成,他去過三次西藏,騎自行車去過1次,可以說歷經磨難,風餐露宿,終于到達拉薩。開篇編導便剪了1個小片花,背景音樂選取“那一天”切入,唯美的西藏畫面配上空靈的音樂,以及醫生常戈釗的西藏之行鏡頭,使整個節目達到了先聲奪人的效果,同時也增加了畫面寧靜的美,從而使觀眾收看節目的欲望得以有效提高。
音樂能夠使人類具有情感的升華,無論是音與音的重疊,還是銜接,都能夠將明暗、剛柔和濃淡、強弱以及疏密,高低的旋律產生,變換音律與人類的情感起伏和脈搏律動具有相應的關聯,對人的心理具有暗示的作用。音樂對聽眾審美感受能力進行調動時,還可以利用想象和聯想,在人們內心將特定的情感意向喚起,致使道德和認知的力量產生。[9]在電視專題片中,無論是語言,還是畫面,都是能夠使觀眾直觀進行理解的主題思想,音樂運用獨特藝術魅力,讓觀眾無意識地認同和深化主題,其能夠將人們強烈的情感波瀾激發起來,使人們產生心靈的共鳴,觀眾能夠更加感性和徹底地理解和接受主題。
例如,電視專題片《雪壓青松挺且直》講述的是冰橇冰球隊隊長殘疾人白雪松的故事,片子10分鐘,講述了白雪松怎樣從小兒麻痹又自卑的孩子,成長為自立自強的省級優秀運動員。白雪松解析自己的名字放在片子的結尾,將冰場中的拼搏畫面插入,結束后是“命運給白雪松一擊,卻擊不跨這個陽光帥氣的年輕人,那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去和命運妥協”的黑場字幕。背景音樂編導選用了《真心英雄》插入,采訪的聲音開始漸入,在畫面中若隱若現,采訪即將結束時,慢慢地拉起音量,一直到固定黑場字幕為止。畫面和聲音以及解說完善地融合在一起,將整個片子推向了高潮,使一個發奮圖強的人物形象印在了觀眾的心中,給人更深的人生感悟和思想啟迪。
與大眾審美相符合,就是對于大多人的鑒賞需求能夠滿足,既要積極向上和格調高雅,又不落俗套。選擇音樂必須結合電視專題片的內容,例如,前文將傳統村落系列的專題片提到了,配樂就要選擇既具有古典韻味又具有民族的音樂;體育類和綜藝節目的其他片子,就要選擇激揚迸發的一些現代音樂,使感染力和表現力得以加強。
電視專題片的整體性,既是情感、情緒、藝術以及主旨的一致,又是內容和畫面的一致。運用的音樂若不恰當,片子整體的效果就會受到影響。因此,在配樂的過程中,應該選擇高度融合電視專題片的音樂。一部電視專題片有時會將不同的音樂應用,這時音樂風格的穩定性必須要保持,尤其不同音樂的過渡,段落變換風格與專題片層次必須要保持一致,并且音樂的節奏和調試以及速度等的連貫性也要考慮到。[10]
在電視專題片中,音樂的作用是為專題片服務,因此,運用音樂不可以喧賓奪主,導致音樂與解說和畫面產生矛盾,音樂應該遵從作品主題的表達。在電視專題片中,運用多種音樂技術,是為了將作品主題更好地表達。在電視專題片中,可以運用烘托方式,將抽象畫面轉化為具體意象,使觀眾聽到音樂就能夠將預設的情節和畫面聯想到,在情緒上給觀眾一種跌宕起伏的感覺。還可以運用直接敘述方式,通過音響媒介將聲音和畫面直接表現出來,使畫面與音樂直接融合在一起。
在電視專題片中,使用背景音樂既要有選擇,又要有目的。與畫面內容一樣,背景音樂不但要有間歇和有起伏,而且還要合理地嵌入比例。有效運用間歇起伏的配樂,將氣氛進行營造,從而使意境提高。例如,電視專題片《老肖》的制作,主要介紹了電影放映員肖家財,45年在農村放映露天電影,放映露天電影一共10500場,525萬人次觀見的故事。在銀幕光影中,肖家財默默地品味著人生,肖家財快要退休時,在電影放映舞臺上,他成了明星,這是他怎么也沒有想到的事情。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的晚會現場為片子的開頭,主持人對肖家財進行了介紹,并將往返北京的機票贈送給他,肖家財羞怯的笑聲和觀眾熱烈的掌聲逐漸地淡去以后,片名呈現出來。背景音樂選取了小提琴曲《泰伊思冥想曲》,間斷地出現在同期聲和解說詞中。伴隨著圓潤優美的小提琴曲的音色和舒緩的節奏,對肖家財內心的掙扎和孤獨以及沉思冥想進行仔細的體會,甜蜜和苦澀都在其中,最終心靈的平靜還是獲得了。
每一部電視專題片都有獨自的風格,在一定程度上,搭配音樂對專題片的風格會有影響。選擇電視專題片的背景音樂,無論是作品的人物性格和時代特色,還是民族風俗等都要考慮到,從而使作品與配樂的藝術風格能夠統一。另外,在電視專題片中,不同片段的情感表達也不相同,也需要氣氛和畫面情緒與音樂一致。對片子主題內容和編導構思必須要深入了解,從而使背景音樂與電視專題片整體的風格相符合。例如,電視專題片《寶堰古鎮,夢里家園》進行制作時,以作家卞美崗和寶堰籍畫家為視角,將民國小鎮古鎮老街和山水建筑以及風土人情展現出來。選取《漁舟唱晚》為片頭,選取“越劇五女拜壽”和“水滸傳評書”與解說詞相配合,將昔日古鎮繁華的熱鬧情景表現出來,背景音樂選用了中國民樂《高山流水》,既曲調優美、感情細膩,又旋律典雅,觀眾可以一邊傾聽緩慢柔和的音樂,一邊對古鎮老虎灶和青石板路以及徽派建筑等相關畫面進行欣賞,古鎮的傳奇和歷史能夠從中體會到,給人以無盡的感觸和遐想。[11]
制作精品節目的開始,編導人員在鏡頭和音樂以及語言方面,必須有一個初步的框架。在電視專題片中,既要有音樂,又要有背景音、環境音、解說以及同期聲等其他聲音。在給電視專題片進行配樂的過程中,音樂和其他聲音之間的配比應該考慮到。主次必須要分清楚,主題聲音應該讓觀眾聽清楚。在專題片配樂中,不可以只用一首音樂,所以,制作過程中,選擇配樂和剪輯以及過渡的相關問題就會涉及到。其一,結合靈活的畫面內容,對配樂進行選擇,致使樂段既有開始和高潮,又有收尾,自然利落地進行切換。其二,合理有度地控制背景音樂的音量。在電視專題片,只有配角使用背景音樂,因此,音量不能高于解說配音的音量,音樂音量與解說量比通常為1:3比較適宜。無論是不同表現力、不同旋律、不同感情色彩以及不同情緒的音樂關系,還是整體音樂與每段音樂之間的關系,都要處理好,既要過渡流暢,又要清晰分明,使看似視若無睹、若隱若現的旋律,與觀眾心理需求正好吻合。[12]
宇宙的聲音之靈就是音樂,既優美動聽,又是人類交流和表達感情最佳的聽覺藝術形式,因此,在制作電視節目中,要將音樂重要的作用充分地發揮出來。電視人對提高自身的音樂素質必須要重視起來,音樂素材在日常生活中應該不斷地積累,將更好和更多的優秀電視專題片提供給電視觀眾。
在視聽媒介中,音樂作為基本物化元素時,與畫面一同將特定審美時空構建起來。在電視專題片中運用音樂,必須與畫面相符合,才能夠充分發揮重要的作用,從而使渲染氣氛、補充畫面信息、強化節目感染力以及烘托情感的作用發揮出來,并且運用自身的哲理性和思想性,升華節目內容,使觀眾和作品能夠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