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 燕
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都可作為數據一般水平的代表。其中平均數反映了一組數據的平均大小,常用來代表數據的總體“平均水平”。中位數像一條分界線,將數據分為兩個部分,用來代表一組數據的“中等水平”。眾數是指出現次數最多的數據,用來代表一組數據的“多數水平”。只有理解這三個統計量的概念,運用相關知識進行數據分析,才可以得出全面的評價,有助于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做出正確的決策。
例1 (1)(2020·浙江湖州)數據-1,0,3,4,4的平均數是( )。
A.4 B.3 C.2.5 D.2
(2)(2020·江蘇蘇州)某手表廠抽查了10 只手表的日走時誤差,數據如下表所示(單位:s):

?
則這10 只手表的平均日走時誤差(單位:s)是( )。
A.0 B.0.6 C.0.8 D.1.1
【分析】(1)根據題目中的數據,可以求得這組數據的平均數,本題得以解決。
(2)與(1)不同,表格告訴我們,日走時誤差為 0 的有 3 只表,日走時誤差為 1 的有 4 只表,日走時誤差為2 的有2 只表,日走時誤差為3的有1只表,利用加權平均數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
解 :故選D。
【點評】(1)考查算術平均數,(2)考查加權平均數,解答關鍵是正確區分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2)中的數據的平均數不僅與各個數據的值有關,而且與各個數據的“重要程度”,也就是“權”有關。
例2 (2020·湖南岳陽)今年端午小長假復課第一天,學校根據疫情防控要求,對所有進入校園的師生進行體溫檢測,其中7 名學生的體溫(單位:℃)如下:36.5,36.3,36.8,36.3,36.5,36.7,36.5。這組數據的眾數和中位數分別是( )。
A.36.3,36.5 B.36.5,36.5
C.36.5,36.3 D.36.3,36.7
【分析】將這組數據重新排列,再根據眾數和中位數的概念求解即可。
解:將這組數據重新排列為36.3,36.3,36.5,36.5,36.5,36.7,36.8,所以這組數據的眾數為36.5,中位數為36.5。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眾數和中位數的概念。求一組數據的眾數的方法:找出頻數最多的那個數據,若幾個數據頻數都是最多且相同,此時眾數就是這多個數據。將一組數據按照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如果數據的個數是奇數,則處于中間位置的數就是這組數據的中位數;如果這組數據的個數是偶數,則中間兩個數據的平均數就是這組數據的中位數。
例3 (2020·天津)農科院為了解某種小麥的長勢,從中隨機抽取了部分麥苗,對苗高(單位:cm)進行了測量。根據統計的結果,繪制出如圖的統計圖1和圖2。
請根據相關信息,解答下列問題:
(1)本次抽取的麥苗的株數為_______,圖1中m的值為_______;
(2)求統計的這組苗高數據的平均數、眾數和中位數。
【分析】(1)可利用條形統計圖中13cm 長的株數和扇形統計圖中它所占的百分比,求得本次抽取的麥苗的株數,也可由條形統計圖各組數據相加求出麥苗的株數。m的值則可根據扇形統計圖中的數據計算求得。
(2)根據條形統計圖中的數據,計算出平均數,再根據眾數和中位數的概念求出答案。
解:(1)本次抽取的麥苗有2÷8%=25(株),
m%=1-8%-12%-16%-40%=24%,
所以m=24。
或:由條形統計圖得本次抽取的麥苗株樹為2+3+4+10+6=25(株)。
其中17cm 的麥苗株數為6 株,故其所占的比為6÷25=24%,則m=24。
故答案為:25,24。
(2)觀察條形統計圖,這組麥苗的平均數是:
這組數據中16出現了10次,出現次數最多,所以這組數據的眾數為16。
將這組數據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處于中間位置的數是16,所以這組數據的中位數為16。
答:這組苗高數據的平均數是15.6,眾數是16,中位數是16。
【點評】本題考查條形統計圖、扇形統計圖、加權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讀懂扇形統計圖與條形統計圖,并從不同的統計圖中獲取信息、收集數據,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