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豐
河南濟源市中醫院骨科 濟源 454650
橈骨遠端骨折是在直(間)接暴力作用下距橈骨遠端關節面3 cm內發生的骨折[1]。患者常表現為腕部活動受限、疼痛、紅腫,嚴重影響生活質量[2]。手術是治療橈骨遠端骨折常用手段,但對老年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可能導致骨折端血運受損,不利于預后[3]。基于此,我們開展一項小樣本前瞻性研究,以初步探討手法復位小夾板聯合石膏外固定與傳統石膏外固定治療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審批,納入2018-03—2019-05間于我院行手法復位外固定治療的78例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納入標準:(1)患者的病史、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結果均符合橈骨遠端骨折的有關診斷標準[4-5]。(2)年齡≥60歲的閉合性骨折。(3)未接受其他治療。(4)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陳舊性、病理性、代謝性骨折者,以及多發骨折者。(2)合并患肢軟組織損傷、感染,以及關節脫位者。(3)神經、認知、血液系統障礙,以及臨床資料不全者。依據外固定方法不同分為傳統石膏外固定組(石膏外固定組)和小夾板聯合石膏外固定組(聯合小夾板組)。
1.2 方法 石膏外固定組:依據患者體形及前臂長度制作石膏模型,寬度為前臂周徑的3/4,下至腕橫紋下約1.5 cm,上至前臂上1/3。患者取坐臥位或平臥位,外展患肢,前臂旋于前位,保持手背向上。醫師一手緊握患者腕部,一手扶住患肢肘位,牽引2 min后進行按壓、復位。石膏進行外固定后用三角巾將患肢懸掛于胸壁前。聯合小夾板組:根據影像學檢查結果對患者骨折類型、位移程度、骨骼質量進行分析。患者取坐臥位或平臥位,手背向上,外展患肢。醫師一手緊握患側大拇指及大魚際肌,另一手緊握小魚際肌,行3 min牽引骨折復位后采用合適的小夾板固定。伸直型骨折,將襯墊分別置于背側夾板遠端、掌側夾板近端,確保夾板近在心端在前臂上1/3處,背側夾板遠端、橈側超過腕關節。屈曲型骨折,襯墊分別置于掌側夾板遠端、背側夾板近端,確保橈側夾板遠端、掌側夾板在腕關節前。使用夾板對掌側、背側、橈側、尺側進行固定,保證夾板超過腕關節。最后,在掌曲尺偏位使用石膏托固定腕關節,確保前臂旋后位,腕關節、肘關節不超過石膏托。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 (1)術后隨訪12個月期間,依據橈骨縮短長度、外生骨痂出現時間、骨折線消失時間評估的患者預后效果。(2)療效判定[6]。優:影像學檢查結果顯示骨折復位、愈合,外觀正常,活動不受限,無痛感。良:骨折復位、基本愈合,外觀無明顯畸形,活動有所受限,掌傾角3°~6°,偶爾酸痛。可:骨折基本愈合,遠端輕度位移,外觀無明顯畸形,活動輕微受限,掌傾角0°~2°,輕度疼痛。差:骨折基本愈合,外觀畸形,活動受限,持續疼痛。治療有效率=(良+優)例數/總例數×100%。(3)腕關節功能:末次隨訪,采用Green-O′Brien腕關節功能評分[7]評價腕關節功能。包括握力平均、活動范圍、疼痛程度、功能障礙等4個維度,每個維度25分,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腕關節功能恢復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1.0軟件處理及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Mean±SD”表示,2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使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基線資料 研究周期內共納入符合標準的78例患者,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臨床療效 聯合小夾板組的治療有效率高于石膏外固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表2 2組臨床療效比較[n(%)]
2.3 腕關節功能 聯合小夾板組腕關節功能Green-O′Brien評分均高于石膏外固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預后情況 聯合小夾板組橈骨縮短長度、外生骨痂出現時間、骨折線消失時間均短于石膏外固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2組腕關節功能比較(±s,分)

表3 2組腕關節功能比較(±s,分)
表4 2組預后情況比較(±s)

表4 2組預后情況比較(±s)
組別 例數 橈骨縮短長度(mm)外生骨痂出現時間(周)骨折線消失時間(周)39 0.14±0.03 7.02±1.63 12.23±1.45石膏外固定組 39 1.09±0.31 8.54±1.32 15.87±1.73 t值聯合小夾板組19.049 4.526 10.070 P值0.000 0.000 0.000
橈骨遠端位于松骨質與皮骨質的交界處,當受到外力作用時極易發生骨折。加之老年患者的骨性相對脆弱,受傷后會使骨折端發生再位移,形成重疊位移,導致患者疼痛和腕關節功能受損[8-9]。修復受損腕關節功能是臨床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主要目的,尋找有效、安全、創傷小的治療方法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本研究中,聯合小夾板組的臨床治療有效率高于石膏外固定組,提示手法復位小夾板聯合石膏外固定治療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的療效顯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升生活質量。石膏外固定組根據患者體形及手臂長度,制作適合患者的石膏模型,可塑性及穩定性較好。但石膏塑型后具有不可變性,患者無法根據患肢腫脹消退程度進行松緊度的調節[10]。一旦松動,進行更換石膏又會使骨折發生位移,影響骨折端穩定性,引發關節活動受限、橈骨縮短等并發癥。手法復位小夾板聯合石膏外固定,不僅具有手法復位小夾板的優勢,可以根據腫脹程度及時調節松緊度,避免骨折位移;又具有石膏外固定優勢,防止前壁及腕關節活動,跨關節進行固定,有利于骨愈合[11]。李翰鵬等[12]研究發現,在橈骨遠端骨折的治療中,手法復位小夾板聯合石膏外固定治療的效果優于石膏外固定。
本研究中,聯合小夾板組治療后握力平均、活動范圍、疼痛程度、功能障礙等評分及總分均高于石膏外固定組,表明手法復位小夾板聯合石膏外固定可以顯著改善患者腕關節功能。與其他治療方法比較,手法復位的操作較為簡單,且安全性高,對骨折端周圍組織損傷較小,不會影響骨折端的血運,故可促進腕關節功能恢復。而且小夾板外固定的優勢有:(1)通過夾板、襯墊的約束力進行空間固定,確保骨折端在同一水平維持穩定,有利于腕關節面保持平整狀態,可以有效降低骨折再位移的發生[13]。(2)小夾板固定屬于彈性固定,能夠避免固定引發的肌腱緊張,有利于加快腕關節功能恢復。任振山[14]等的研究顯示,手法復位后小夾板與石膏外固定均可以顯著改善患者腕關節功能,加快恢復速度。本研究中,聯合小夾板組橈骨縮短長度、外生骨痂出現時間、骨折線消失時間均短于石膏外固定組,說明手法復位小夾板與石膏外固定可以縮短骨愈合的時間,減少對橈骨的損傷,與楊兵等[15]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手法復位小夾板聯合石膏外固定治療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效果顯著,腕關節功能理想,有利于縮短愈合時間和改善預后。但仍需要更大樣本量的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予以證實。